家庭教育的一个特点是时间长,一般都需18年~25年,孩子才能独立于社会。这期间非常需要家长的耐心和等待。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观点看,家长除了给孩子提供较为充分的教育和环境条件,剩下的就只有等待。就如植树种庄稼,即使使用最先进的栽培技术,剩下的还是等待它的生长。这个道理似乎并不难懂,可是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总是在这个常识范围内犯错误。“拔苗助长”的故事讲了几千年,讽刺那些不愿等待的人们做出事与愿违的傻事,而现今拔苗助长的家长好像更加常见。只是“拔”孩子的害处不如拔苗那样显而易见。实际上,孩子与“苗”都不能人为地拔高助长,孩子与“苗”的成长都需要耐心等待。 首先是对孩子素质能力形成的等待 一般来讲,家长对孩子身体的发展有着足够的耐心,因为孩子不会长高十厘米,过一段又缩短五厘米地反复。所以家长总是说:“孩子养一天长大一天,没有往回长的道理。”尽管养育辛劳,家长总是乐呵呵地等待孩子一天天长高,长大,陶醉在孩子成长的幸福感受之中,一点也不缺乏耐心。 然而对孩子素质能力的发展形成,家长的耐心等待就差得多了,因为孩子的素质能力不如身高体重那样容易测量,形成的时间长,而且常常反复,家长等待起来就有些沉不住气。比如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独立地驾驭学习材料,并形成最适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非要十年左右的时间不可。其中出现学习三进一退甚至一进三退的反复现象,常使家长亦喜亦忧,亦忧亦喜,甚至绝望。孩子思维能力要发展好,要能举一反三就比记忆知识困难得多,需要的时间长得多。又如快速阅读能力,能够提纲挈领地掌握一本书的内容,也不是短时间能形成的。家长要指点孩子:学会先看书的目录,然后重点浏览,注意开头结尾等等。说起来时间不长,但要孩子自己掌握,就需要家长等待一段时间,要等待孩子眼和脑配合协调,活动速度加快,概括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快速阅读的能力才大致形成。 孩子的发展过程充满了令家长新奇和紧张的现象,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没有经历过养育,因而孩子有一点不符合自己想像的什么“动静”,就认为是不得了的大毛病出现了。其实孩子的好多所谓“错误”是我们成人给下的结论,它们本来就是发展过程中正常的曲折现象,无所谓“对”,也无所谓“错”,往往家长着急还没完呢,孩子的“错”已经自生自灭。所以家长得多等一段时间看看,不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家长对孩子的素质能力形成缺乏等待,不外有几种原因:一是教育见识差一些,不懂得素质能力形成的大概规律;二是因为等待并不很轻松,等待中充满了疑惑、焦急、不安甚至痛苦,好多家长受不了,总想得到结论以释精神负担;三是有的家长存在强烈的虚荣心,他们把孩子外在的成功和声誉看得重于一切,也就不能坐视素质能力发展中的反复,盲目鼓动孩子不惜一切去争取各种各样的荣誉,以飨眼前,甚至规定“什么也不能落在人家后头”。我注意到有的家长在孩子进小学第一天,就紧张注视着孩子与其他同学比较居于什么位置,仿佛到了决定命运的时刻。这种急不可耐的家长要活下去,大概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孩子永远是第一名,要么家长失望甚至绝望。 其次是孩子终身成就的等待 一个人一生中事业最高峰创造的业绩,应该算是一个人的终身成就,也就是一个人最终能有的出息。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孩子的出息并不显示在降生后第一声啼哭中。甚至很长时间过去了,家长还无法推测孩子究竟能成多大气候。常言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能有所作为,并不取决于单个因素,除了个人的禀赋和努力,还得“时势造英雄”,除了时势,还有机遇。单就个人因素而言,好多英雄本色在儿时也看不出来,所以孩子究竟怎样,还是得等,等也得等,不等也得等。家长尽心尽力,把结果留给命运。当然偶尔也不妨做做美梦。 不少家长急欲给孩子下结论,认为孩子聪明,就推断孩子将来能成,认为孩子笨拙,就弃之不论。我以为还是等待的好。智慧晚出可以晚成,而早慧也可能智慧早衰。家长还是应该有一点见过几十年世面的样子,“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说不准的事情多着呢。能够耐心等待,是一种教育高见,也是一种教育能力。这与世界上好多事情一样,我们必须等待,也只能等待。遵循儿童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