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活到老,学到老。家长除了告诉孩子学校教育的重要外,还必须向孩子灌输学无止境的道理。现在很多家长在工作之余都忙着攻读高一级的学位,这正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体现,为孩子树立了一面镜子,无疑会赢得孩子的敬佩。经常让孩子看到自己如何学习、带孩子去书店、博物馆或电影院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 2.说一千不如做一件。孩子对某门功课不感兴趣,家长的劝说和引导十分必要。但家长与其花费巨大精力对孩子说教,不如亲自为孩子做些什么。比如,自然课由于长期得不到重视而使得很多学生对它丧失了兴趣,此时家长可在家里为孩子或与孩子一起做一次细菌培植实验。虽然家长并非都是某门课的专家,但必须对孩子的所学所做真正感兴趣。这就是现代儿童教育专家们为什么强调家长要尽可能多地陪孩子一起做事情的原因。 3.沟通——一路绿灯。时间常常成为家长与老师沟通交流的最大障碍。目前很多学校都开通了老师——家长热线服务,家长只需在下班前拨打一个电话,便会提前了解孩子一天的全部课程和家庭作业,到家后会很快投入到孩子的功课指导中。除电话外,因特网、e-mail等都是非常有效的沟通手段。事实上,这种方式并不仅仅使家长受益,它更会使老师通过家长的反馈能有的放矢地解决孩子们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孩子的计划能力。孩子从学校背着重重的作业回到家,家长没有必要一遍又一遍地督促孩子快写作业,重要的是要教给孩子们如何计划和安排学习。不妨在孩子的书桌前挂一本小日历,让孩子把一天的学习、作业甚至以后一周的的学习任务写在日历上,教会他(她)如何把诸多任务划分成有很强操作性的小部分。大多数孩子只对本日的作业感到有压力,并没有下一周的计划和安排,缺乏自我管理和组织计划能力。 5.餐桌也是书桌。美国华盛顿大学教育学副教授戴安娜·比尔斯研究发现,那些经常与父母同桌进餐的孩子的智商水平和文化养成较高。比尔斯副教授认为,孩子越是经常在餐桌上耳闻目睹父母具有描述和解释性的谈话,其词汇量就越高,而词汇量恰恰是衡量一个孩子未来阅读能力高低的重要的因素。 6.重成绩,更重过程。如果家长只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总是得“A”而并不清楚他(她)如何得到的“A”,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不完善的学习。因为这样一来,他(她)只会注重结果的对错而忽视对结果的探究过程。所以,当孩子有问题请教家长时,家长不要直接告诉孩子答案,不妨仅做一个诸如“在哪儿能找到答案呢?是查字典还是登录互联网?”等类似的提示。 7.教孩子树立切合实际的目标。没有做家长的不期待自己的孩子成才,但成为什么样的“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自己的目标。家长没有必要为孩子树立哈佛、剑桥等目标,关键是要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目标,做家长的只是引导、鞭策孩子朝着这个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