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疏离感”(Alienation)在国外研究中已经较为普遍,但在国内目前有关Alienation问题研究还鲜见。国外的一些研究结论得出,青少年疏离感与问题行为、犯罪行为之间呈正比关系,即疏离感表现越强烈,问题行为越多。那么,究竟什么是疏离感呢?疏离感是指个体与社会、他人、自然以及自己等各种关系网络之间,由于正常关系发生疏远,甚至被支配、控制,从而使个体产生社会孤独感、不可控制感、无意义感、压迫拘束感、自我疏离感等消极情感。毫无疑问,中学生“成人疏离感”就是指中学生与成人(家长与教师是学生交往最多的成人)关系与情感的疏离,井由此产生孤独失助等心理障碍。国内相关研究显示,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及由此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父母不当的养育方式和教师不规范的育人行为。 2002年夏天,江苏《同学》杂志社和研究者合作组织了一次中学生“成人疏离感”抽样问卷调查活动,以期得出当今中学生与成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情感状态,并据此提出应对策略。 一、中学生成人疏离感状况 研究取样依据《同学》杂志的自然读者群,调查对象主要来自上海、天津、江苏、安徽、湖北等地,调查采用自愿和无记名形式,调查表为研究者自行设计的问卷。847名《同学》自然读者(均是在校中学生)回寄了答卷,其中有效答卷825份。经过统计分析,发现中学生“成人疏离感”状态令人担忧。 1.中学生“家长疏离感”状况 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高人一等”乃至成名成家。于是,他们很少顾及孩子的内心需要,预设孩子的成长轨迹,抹去孩子的个性。调查中,52.3%的中学生认为“父母一厢情愿地为我设计未来,却不去考虑我的内心需要”;46.1%的中学生感到“自己的一切言行都在父母的控制之下”。父母不考虑子女的需要、兴趣,强制性地让他们做这做那,实际是在剥夺子女自己成才的希望。 孩子依恋父母,一如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常情。然而,今天的中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依恋情结究竟如何呢?调查结果显示,49.7%的中学生对父母强制的教养态度表示不满;更令人吃惊的是,7.2%的学生认为“如果可以选择自己的家,我宁愿离开现在的父母”。 随着生理的成熟,中学生的行为、心理已经由“你要我做”的他律阶段,发展到“我要做”的自律阶段,他们期待着学会支配自己的言行。然而,父母们并没有给这种“独立”的意向提供太多的支持。调查显示,37.8%的中学生在家里有“被监视”的感觉;22.3%的中学生有“被审问”的经历;11.9%的中学生发现“父母趁自己不在时偷看过自己的东西”。做父母的应多与孩子正面交流,让孩子感受平等的同时,学会生活,而不应是“家庭警察”的角色。 被调查的60.3%的中学生认为,对时下的“减负”,父母持反对态度;55.2%的中学生明显感受到了“父母在学习上施予的压力”;有51.4%、39.1%和47.6%的中学生分别对“父母经常就我们成长的迷惑,与我们一起探讨”、“父母常对我们进行一些生理知识的教育”和“父母常给我们提供增加社会阅历和处世经验的机会”的问题作了否定的回答。在教养内容上只重学习,而忽视了孩子成长所需均衡的心理营养,结果只能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对于独立意识日渐张扬、渴望平等交流的中学生来说,沟通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然而,现状却令我们吃晾,46.9%的中学生表示“从不把内心世界向父母袒露”;有38.1%的中学生认为“即使有机会,也不愿与父母谈自己的事”。他们为什么如此抵制与自己的父母交流思想、沟通感隋呢!原因很简单,中学生普遍认为父母只是在他们出现错误时,才会声色俱厉地走进他们的房间,而且处理的方式也总是不容辩解地“大声呵斥”。 2.中学生“教师疏离感”状况 创造是人的重要潜质,是与生俱来的欲望。但是,我们的调查结果中却有这样一组数据:50.8%的中学生认为“现在的学校教育钳制了自己的创造性”;30.8%的中学生觉得“因为害怕教师,而不敢表达与教师不一致的看法”;40%的中学生感受到了来自教师的“精神压力”;在26.6%的中学生眼里,“教师更像是校园里的警察”。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教师,你在不经意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这次调查的结果显示,73.8%的中学生对“大多数教师视成绩为评定‘好学生’的唯一要素”的问题作出了肯定回答;75.4%的中学生认为“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33.8%的中学生和他们的朋友曾经被教师指责为“小团伙”,并加以制止。不难看出,在不少教师眼里,学生是被看“扁”了,认为学生只能一心一意地学习,无视他们起码的心理保健和交际需要,这与现代教育强调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要求格格不入。 “严师出高徒”这句传统的教育箴言,在今天的校园里,正经受着挑战。有76.9%的中学生断言优秀教师的首要品质应是“待人友善”;61.5%的中学生认为“教师是因为你错误时才家访的”;41.6%的中学生“总想得到教师的关注,可事实常让自己感到失望”。众所周知,健全的人格、完美的个性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的根本所在。教师只有设法让学生接受自己,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