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孩子虽然渐渐长大,但他们毕竟阅历浅,对生活的认识不深,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做事情喜欢凭感觉,以为生活就像吃穿一样简单。孩子身上存在一些问题是正常的,父母却不可以也像孩子一样地去看问题、解决问题。下面我们来看看绍兴市柯桥小学的部分学生家长是怎样解决孩子攀比问题的吧。 观点一 艰苦朴素教育不能丢。 现在的孩子都是在蜜罐里长大的,他们根本不知道上一辈的艰苦生活,对过去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遭遇,缺少一种感性认识。我孩子所在的班级有许多同学穿的是名牌服装,我给他买的普通衣服他说什么也不肯穿。放暑假时,我带孩子到乡下一个贫困山区的亲戚家做客。那里有低矮的黄泥房,简陋的校舍,孩子们穿的都是朴素的衣服,没见到有一个小伙伴穿名牌服装……短短一个月时间,孩子和乡下的小伙伴打打闹闹,他的脸晒黑了,身体也好了不少。更主要的是,这次探亲活动使孩子在无形中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和教育,他回城后再也没提要名牌衣服的事情。 (11岁男孩母亲 樊美娟) 观点二 让孩子体验赚钱的辛苦。 孩子之间盲目攀比,大多是因为不懂得大人赚钱的辛苦,只知道爸爸妈妈有钱,以为在取款机上揿几个数字钱就可以出来了,不知道这钱都是父母辛辛苦苦赚来的。我的女儿看到有的同学花钱大手大脚,也产生了攀比的思想。我没有直接教育女儿如何如何节约,而是在暑假里,和女儿说好,让她到一个副食品批发部做小工,每天早上7点上班,傍晚4点下班,一天工钱10元钱。刚开始,女儿感到很新鲜,时间一长,她开始厌倦这种单调枯燥的生活。一个月下来,除去每天两块钱的车费,她只剩下240元钱。还不够买一套运动服。攥着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这240元钱,想一次就把这钱花了,她也不舍得了,因为她知道这钱来得是多么不容易呀! (13岁女孩母亲 缪彩琴) 观点三 引导孩子学会量入为出。 我觉得现在有的孩子不懂得节约开支,不知道钱来得不容易。一些父母,每当孩子要钱花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给孩子钱,造成一些孩子的错觉。我平时也经常给孩子一些零花钱,但我每次给孩子零花钱的时候,都告诉孩子,这钱平时可以花,但是要遇上他非常喜欢的东西时,我不会另外再给他钱。有几次,孩子把钱提前花光了,看到同学买新的运动鞋,他向我要,我没有答应他,告诉他,要想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自己去攒。可是,当他把钱攒到一定的数目时,他反而不舍得花钱了。他无形中懂得了,积攒钱财是多么不容易呀! (9岁男孩母亲 陆晓萍) 观点四 培养孩子节约的好习惯,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 许多父母自己就存在着盲目攀比的行为和心理。比如有的父母谈话时,无意识地说,某某家搬新居了,装修花了多少钱;谁谁又买了新衣服,是什么什么品牌的,我们也去买一件穿;谁谁的孩子花钱进了重点学校,等等。家长的这些做法,孩子耳濡目染,无形中为孩子的攀比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为了不让孩子形成攀比的心理,每当孩子回家和我们说谁谁又穿了一件新衣服的时候,我们不动声色,轻描淡写地答对孩子,并及时转移孩子的话题,告诉孩子:虽然你没有名牌服装,但你的学习成绩比他好多了,你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特长,他有“亮点”,你有更多的“亮点”,而你的“亮点”会使你保持学习上的优势,使你有一个美好的前途。在我们的启发下,孩子渐渐不再盲目攀比了。 (14岁男孩的父亲 王翔) 观点五 要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堵”不如“疏”。 前段时间,我女儿所在的班级出现了一股买书热,这本是好事情,但是渐渐地演变成了互相攀比谁的书多、谁的书好、谁的书包装精美了。我发现了这个苗头,耐心地首先肯定了她的做法是值得赞扬的,在心理上消除了女儿与我的对抗情绪,然后一边帮她选书,一边告诉她,买书不是用来摆样子的,是用来学知识的,书越多当然越好,但是如果把买书当成比阔气,比“水平”,那就偏离了买书的意义。如果那样,书再多,顶多是个摆设,而且还浪费父母的钱。同学之间不应该比谁的书多,而应该比谁掌握的知识多。孩子想想也是这么一回事,便退出了狂买书的“行列”。 主持 孩子也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喜欢猎奇,不希望落后于时代和群体。但他们还不是很清楚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什么是没有意义的。攀比不过是他们希望自己好胜心得到满足和不甘落后的一种幼稚表现而已。父母要给予孩子必要的限制和教育,把孩子引导到正确的生活之路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