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成了横亘在父母与当代独生子女之间的一条鸿沟。“代沟”已经不单单表现在对社会和一些现实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见解上,越来越多的父母发现,在语言沟通、情感交流等众多方面,自己和孩子成了数轴上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而且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网络代沟,已成了许多家庭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语言表达难以理解 交流变得困难还表现在孩子们从思维、行为方式到语言表达,都变得让父母越来越难以理解了。刘女士说,女儿嘴里经常冒出一些她听不懂的怪词语,比如“报告”、“bb”等。追问之下,才发现女儿所说的“听报告”是指去吃饭,“报告”则是请吃饭的意思。原来以为bb是女儿和同学在电话中说的暗号,现在才知道“bb”只是byebye的缩写。网上的专用名词、网民约定俗成的新名词一天一个花样:“偶像”(呕象)原来是“作呕的对象”,说人“蛋白质”就是骂他“笨蛋+白痴+神经质”,“741”就是“气死你”,FT是英语“晕倒”一词的简写,还有那一大堆卡通般的网上表达专用符号就更让人眼晕了…… 对家人越来越冷漠 就像沉溺于游戏厅一样,许多学生把课余时间都泡在了网上,家中没电脑的宁肯省下早餐钱也要去网吧。畅游网海的孩了们,与家长相处的时间相对减少,交流也越来越少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习惯了在网上宣泄或寻找慰藉,他们更乐意在网上与不知名的网友倾吐心声,却懒得和父母说话。特别是缺乏自控能力的孩子通宵达旦地在虚拟世界漫游,慢慢地对现实生活产生了隔绝感,导致对身边的亲情视若无睹,用冷漠来对待家人的爱。一位母亲伤心地说,儿子上网后,每天晚饭后边看电视边聊天的习惯就取消了。儿子整天锁在自己的房间里,也不知他在想什么做什么。想和他好好聊聊,不想只换来儿子一句“没劲”,说完便又缩进房间上网找网友去了。 高二学生小周叹了口气告诉笔者,现在和父母的共同语言更少了。“我在网上做什么,父母并不知道。他们总是怀疑我在打游戏,我上网查资料他们也疑神疑鬼。”小周的父母在他考试期间曾一度“封网”。“我们不知道他在干什么,他也不跟我们说,只看到他在看些花花绿绿的网页。站在他身后,他嫌我们干涉他的私事。问他吧,他说,‘说了你们也不懂’。”小周的父母也一脸无奈。 性接触父母束手无策 眼下不少网站都有聊天室,还有OICQ、BBS、MSN等聊天工具,孩子们的交友圈广了,家长们想干涉,却够不着。很多家长那比较注重孩子身边交的朋友,可是隔了一层网络的薄纱,父母们似于没了辙。公交车司机陈先生向笔者诉苦:“原本给女儿买电脑是让她学习的,可我们一进她房间,她就神秘兮兮的。”陈先生后来才知道,原来女儿交了网友,网恋了。“我确实很担心,”陈先生皱着眉,“她不听我们的劝,本来我就对她那些朋友不太满意,现在更没法管了。” 一份社会调查结果表明,在3000名大中生中,46%的人曾经浏览过黄色网站,76%的人热衷于上网聊天。 激化两代人之间的矛盾 杭州市城区某重点高中二年级学生徐磊,因为沉迷网吧深夜才回家,与守候在家门口的父亲发生了争执,他当即从自家7楼楼道跳下,摔成重伤。当地媒体评论认为,这是家长、网吧与孩子之间矛盾最为激烈的一次爆发。网吧已经沦为不少家庭的“离间者”,许多家庭正在面临一个网吧强行加入的“三角关系”。 家长们是用什么方式挽救孩子的呢?一位网名“风神鸟”的学生罗列了家长的四步曲:盘问、训斥、约法三章和控制零花钱。根据家长们的经验,控制零花钱是直接有效的办法。有的家长不敢在口袋里放零钱,怕孩子拿了去网吧;有的家长上洗手间都要锁卧室门,防孩子像防小偷。所有的办法都是为了断绝孩子跟网吧的一切联系。在杭州,十多岁孩子的家长竟有一半承认有过偷偷跟踪和夜里去网吧“抓人”的经历。杭州市景芳小区的一群家长,在得知广州海珠区江海街自发组成了一个“联防队”后,也计划成立这样的“协作组织”。无论谁家孩子,只要一进网吧,作为“联防队”都有权将这个孩子揪出来。 克服网络带来的亲情鸿沟 如何克服网络带来的亲情鸿沟,使网络起到促进亲子关系的作用?一些社会学家认为,网络社会包含着公平、理解、平等和超越,而非过去的权威、服从、规矩和控制。网络时代的父母若能够放下架子,更新知识,加强对孩子的人文关怀,则可望从思想根源上解决两代人之间的沟通问题。 专家忠告家长们,平时要注意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对孩子上网时间过长要引导而不能一味指责;更不要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去阻止,如恫吓、掐上网线路等。因为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会因此变得更叛逆,和父母的关系也会越来越疏远。其实,家庭中也可利用耳联网来增进亲情。不懂互联网的父母不妨虚心向孩子请教,和孩子一起制作家庭网页,找到和孩子的共同语言。 父母在购买电脑办理上网时,应该和孩子定下一些规则及限制,比如每天用多少个小时上网等,并要及时地根据孩子的表现,判断上网时间是否合理。懂得上网的父母也可以指导孩子怎样正确使用互联网,加以引导,逐步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