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美国的创造性教育

作 者:
孙东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华家教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4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女儿刚开始上高三的时候,有了一个去美国的机会。我当然知道,在高考之年脱离中国教育是一种极大的冒险。以女儿的成绩,考上国内一个不错的大学是有一定把握的。可去美国,骤然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英语教育体系,命运难以预料。反复权衡之后,我说明种种利弊,让女儿自己选择,她毫不犹豫地选择“走”。

      决心“走”,我和女儿其实各怀鬼胎,女儿是为了“减负”,说美国学生多轻松呀;而我是为了让女儿能得到所谓“创造性教育”的训练。尽管我以往读过不少关于美国教育的书籍和文章,心向往之,但那“创造性”到底是什么模样,怎么出来的,如果不浸润其中,仍是隔靴搔痒,不可能有真切的体会。

      女儿到美国第4天,便进入波士顿一所最好的公立中学。首先让我诧异的是女儿说不清她上了几年级。原来,这所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除了科任老师之外,还有一个“指导老师”,负责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提出每门课进入哪一个年级学习的建议。结果,女儿的英文、化学在12年级,数学和美国历史在11年级,法语在9级。每一门课,女儿都在不同的同学们之间“游荡”,她确实搞不清自己是几年级的。

      我原来认为,女儿在美国首先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语言,只要语言过关,理科课程有国内的底子,可以“后来者居上”。没学过的课中,最容易的应该是美国历史,“区区200年历史有多少东西呢?”我在给女儿的电子邮件中,甚至只用了短短几千字就把美国历史的脉络讲了一遍。结果,让我大跌眼镜的,恰恰是这门“最容易”的美国历史。

      仅仅十几天过去,女儿就发来“紧急求援”邮件,一连十几个惊叹号。女儿从未学过美国历史,一下进入11年级,两眼一抹黑是可以想见的,把一本英文的美国历史读一遍至少也要个把月呀。我这个老爸,先当两个月的“拐棍儿”自是义不容辞。可是一看美国老师留的作业,我就傻了!这是中学生的作业吗?

      “公民权利”研究论文

      要求:在3到5页纸之间,打印出来,要双空行,至少用3种资料来源(如网上、书籍等)至少有5句引文。对比以下4人关于黑色美国的观点:(布克·华盛顿、杜伯依斯、马丁·路德·金、马尔科姆)。在你的论文里,应该控制关于他们生命的故事,我不想读传记。但是,需要把每个人介绍一点,还必须纳入贴切的材料在你的论文中。然后,讨论他们关于黑色美国的观点,要把你的想法写进去。还要把你的引文或材料的来源列出来,比如某某网页,某某书。女儿在邮件中说:“那几个人都是黑人,但除了金之外,我都不知道怎么翻译……”

      面对这个作业,我深感惭愧。说起来,我对美国历史算得上熟悉,至少读过几十本名家专著,多位美国重头总统的大部头传记,全部总统的列传,还有难以计数的文考。可是,这个中学生的寻常作业却让我“晕菜”了。什么叫“黑色美国”呀?这时我才体会到,研究必须阅读,而阅读并不等于研究,研究必须写作。以往在阅读时,哪里会想这些问题呢——其中两个人甚至毫无印象!

      为了帮女儿适应这种学习,老爸必须应付这个挑战。在两三天的时间里,我生平第一次开始“研究”美国历史。幸亏关于美国的藏书甚丰,于是疯狂阅读,书房里摆满了一本本夹着许多纸条的美国历史著作、不列颠百科全书和《美国读本》这类的原始文献,外加网络搜索。等这4个黑人领袖的资料搜集得差不多时,我开始仔细对比他们的观点和实践,行文时材料取舍颇费踌躇,反复推敲观点,从早上一直写到深夜。此时,女儿在大洋彼岸竟一次借了10本书,也在疯狂阅读。

      后来,女儿说“部分”采用了我的观点,但结构对她很有启发:“原来论文是这么写啊!”我们忐忑不安地等待着美国老师的“判决”。这对我们父女俩都是第一次!

      老师的评语下来:“哇!极好的努力的结果和论文。你的关于这几个人的联系展开得非常好,准确而且谈起来非常有意思。好样的!”评分:A。这个评语让我孩子般大叫起来!

      我以为这种难度的作业不会太多,可“求援”邮件一个接着一个,每一次都让我先晕半小时。在这些“研究写作”中,我补上了许多知识漏洞,并且这样获得的知识,都在写作中与自己的观点形成了“孪生”关系,难忘。

      女儿不仅没有在美国教育中“减负”,而且经常一夜只睡三四个小时,有一次竟只睡了一个小时——因为遇到了一次匪夷所思的作业。

      正当女儿的“求援”邮件开始稀疏的时候(这意味着她已经开始不大需要“老爸拐棍”了),突然又接到一个“鸡毛邮件”。看到美国学校里竟有这样的作业,我愣了半天——制作你的家谱:写出从高祖父母至你的全部男女亲属的姓名和生卒年份。这个作业不仅让我也让我的朋友们大为感叹,这是在培养“寻根”意识呀,别忘了祖宗!别忘了“你从哪里来”!

      我又一次惭愧:因为两岁时便离开了我的祖父,直到他去世再没见过,我甚至不能说出他的名字!我无法完成这个作业……

      无奈,我们全家开始“总动员”,依据一份不够完整的家谱,开始“作业”。直到这时我才发现,中国的家谱记男不记女,家族的女性稍早一点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以××氏记之,到嫁出去就“消失”了。而且,没有生卒年份,只有男性姓名。幸亏女儿的爷爷健在,80老翁凭记忆一个个推算出是咸丰多少年、道光多少年、光绪多少年什么的,奶奶则抱着一本中西2000年对照历找出公元年份。最后,由女儿的二叔总记录。当我看到这份密密麻麻姓名的家谱时,一种家族的历史感油然而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