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解青春期的困惑

作 者:
王蕾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心理与健康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4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心理学把12~18岁称为青春期,这是一个儿童模式被打破,成人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特殊年龄阶段。也可以说是人生最富于变化且最不稳定的时期,有人称之为“危险期”、“断乳期”。这一时期,最明显的特点是由于生理上出现了“疾风暴雨”式的变化,而使青少年承受着由成长带来的种种心理上的困惑和烦恼。因此,要调节青春期青少年的各种心理冲突,我们就必须打开这本充满色彩的“青春小传”,认真解读其中的每一个字符,这对我们引导他们顺利地走过这片“荆棘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青少年对异性的敏感

      夏日的一天,我完成一天的教学工作后,学生于某敲响了我办公室的门,她个头不高,性格内向,文静可爱,红扑扑的脸蛋焕发着少女青春的气息。我热情地接待她,让她坐在我的身旁。她的腼腆让我明白了一半她的来意,我拍了拍她的肩膀,给她一些鼓励。她怯生生地说:“老师,你能不能理解我?”,这句话更坚定了我的想法,一定是青春期的问题。我对地说:“说出来,没关系。老师也是从你们这时候走过来的”,我的回答拉近了我们彼此的距离。

      她矜持了一会儿说,她喜欢一个人,怎么看都觉得他很好,而且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引起她的注意,尤其是当那个男同学向她这边看时,就感觉是在看自己,浑身上下热乎乎的,感到很幸福,如果那个男生不在教室时,就感到全身不自在,课也听不进去……听后,我感到她需要我的指导,而不是指责,让她自己做出分析和判断。

      思考了一会儿,我问她“你感到他哪儿好”?她说:“不知道,说不出来,反正就觉得他好”,我想这就是青春期对异性的好感吧。看着眼前这个单纯、幼稚而又可爱的女孩,我感到了肩上责任。我接着问:“能告诉老师他的名字吗?老师帮你参谋参谋”,她腼腆地恳求道:“老师你得保密”,“保密是必须的”我肯定地回答她。

      原来他叫王××,坐在班级的最后一排,是个“小白脸”,长得倒不是很英俊,遵守纪律,学习一般,不太努力,性格沉静。沉思了一会儿,我想如果说这个男生不好,全盘否定,她肯定反感,因为这个男生在她心中有一定的位置,我必须作出客观的评价。

      空洞的说教肯定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想还是以一个故事来说明问题为好。故事发生在一个心理学家的女儿身上,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上初二的女儿连续几天吃不进去饭,总是呆呆地坐在电话机前,嘴上起了许多大泡,妈妈看了既心痛又着急,可是不管妈妈怎么询问女儿就是不说。一天:女儿又坐在了电话机前发呆,妈妈忙问:“你在等谁的电话?”女儿不说,沉默不语,妈妈说:“我知道你在等谁的电话,一定是苏××吧?”女儿兴奋而又惊诧地问:“妈妈你怎么知道的?”“你忘了,妈妈是心理学家呀!”虽然妈妈早有所闻,可是还是希望女儿能主动说出来。毕竟是孩子,妈妈这么一讲,把女儿心中的秘密引了出来。妈妈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女儿无奈地承认了。

      原来女儿喜欢班上的一个男孩,男孩也喜欢她,可是好景不长,由于班里另一名漂亮的女孩吸引了苏××,他转移了视线,冷落了她,女儿失恋了,她恨那个女生,骂那个女生是“小妖精”。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后,妈妈没有责备她而是进行了安慰:“妈妈很理解你,妈妈在你这个时候也喜欢过一个男孩子。”“妈妈也喜欢过男孩子?”。女儿眼睛一亮,找到了知音,女儿与妈妈有了共同语言。妈妈说:“是啊!可这个男孩不是你爸爸。”妈妈问:“你觉得爸爸优秀吗?”女儿说:“优秀!”妈妈说:“可妈妈当年喜欢的男孩子现在一事无成,如果妈妈坚定当时的想法,能有你现在这么优秀的爸爸吗!”妈妈用“亲身的经历”教育女儿。

      为了排解女儿心中的烦恼,妈妈说:“我们出去散步,好吗?”当时正值冬季,寒风凛冽,走了多久,谈了多久。

      当我把这个故事的梗概给这个女生讲完后,她沉默了良久,充满感激地说:“老师,您的故事我听懂了,我知道怎么去做了。”

      二、青少年对异性敏感的成因

      关注异性是青少年步入青春期后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随着青少年性心理日益成熟,经历了“疏远期”进入了“爱慕期”,这是其性意识发展的特点,通常以外观的吸引和接触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吸引和接触,使得青少年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以引起对方的注意,并对自己表示肯定。女孩会有意打扮自己(如爱照镜子,爱穿时髦衣服,讲究发型等)总觉得男孩子盯着自己,因而言谈举止显得紧张、羞涩、腼腆;男孩则会有意在女孩面前显示自己的风度和能力,以此博得女孩的好感。此时的青少年常常错把异性对自己的好感当作对自己的倾心,把自己对异性的爱慕当作“爱情”从而引起很多苦恼。

      三、对策:可运用注意转移法和情感疏泄法

      (1)转移视线,调整兴趣。具体方法:有意识扩大人际交往,用广泛的友情代替这种“一对一”的感情,多参加感兴趣的活动,如:打球、下棋等,尽量参加到集体活动中去。

      (2)情感疏泄法。可以把自己的情感尽情地写在日记里,随后销毁,以后再写,直至“理屈词穷”。

      (3)找知心朋友交流,也可以找老师或父母亲。

      总之,对于男女同学的交往,教师既应是一个包容者,又应是一个不放弃责任的指导者。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既要做青少年的导航员,又要成为他们亲密的朋友,当他们内心充满孤独、寂寞和惆怅时,我们应该走近他们,认识他们、尊重他们、激励他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牵手与他们渡过成长的烦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