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者中有较大比例出自破裂家庭,但导致这些青少年失范的心理原因之一,是离婚后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协调程度,而不是离婚这个事实本身。也就是说,儿童心理调适的重要因素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家庭的情感环境,而不在于是一个完整的家庭,还是残缺的家庭。 儿童渴望从平和、安宁的家庭氛围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父母离异往往是儿童这种心理需要的强烈剥夺,如果再不能在单亲家庭中重建儿童的心理安全,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就可能被摧毁。因此,对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保护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切忌将孩子当作替罪羊,报复对方 2001年5月20日凌晨5时许,在天津,年仅19岁的刘某朝熟睡中的母亲的要害部位猛捅23刀,致使母亲当场死亡。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杀母只为母亲与父亲离异后对其过于严厉,动辄训斥。杀了母亲后,刘某竟若无其事地带上女友到泰山旅游。 有些离异妇女虽然在离婚时力争对孩子的抚养权,但却只是为了不让对方得逞,或将孩子视为“人质”,通过控制孩子来报复对方。在这样的家庭中,母亲常对孩子过于严厉,百般挑剔,动辄指责孩子的某个特点“跟你那个坏老子一个样”;母亲很少对孩子的痛苦和孤独加以慰藉,甚至将自己生活的不顺都归罪于孩子的父亲和孩子。如果这样,我们便很难期望孩子能获得积极的成长动力,能正确地看待和应对自己的处境,更有甚者,还会让孩子的思想感情和道德认知产生严重缺陷。离婚只是父母之间的问题,而与孩子没有关系。 二、切忌将孩子变成自己生活的唯一目标,让孩子背负过重的包袱 “春风吹绿了大地,春雨带来了万紫千红,你看,地上的小草发芽了,路边的杨树挂满了‘毛毛虫’,风中的柳树长了嫩绿的叶子,公园里粉红的桃花、雪白的玉兰花、金黄的迎春花盛开了。”这篇题为《春天到了》的日记,出自一个12岁孩子之手。她曾天真地期盼“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这又光明又美丽的世界,但一次期中考试的失误,导致离婚的母亲大发雷霆,让她选择了自缢,一朵小花凋零了。 有些离异妇女在离婚前就缺乏独立自我、职业目标和社会生活,离异后,又陡然失去了丈夫这一重要生活支点,于是,她对生活的全部期待、兴趣都转向了唯一的对象——孩子。看起来是对孩子的生活照料得无微不至,对孩子的教育关心得无以复加,对孩子之外的事情心无旁鹜。“妈妈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你”、“妈妈什么都不管了,只想把你管好”、而实际上,这不过是希望通过培养儿女的成就来弥补婚姻挫折,希望从儿女的成功中得到婚姻失败的补偿。孩子同样能理解到这一点,但当他知道自己是平复妈妈生活伤痛的惟一良药时,除了发奋努力,恐怕也会感到压力太大。 三、切忌为保护孩子的心理而故意回避离婚的现实 黄某某,女,44岁,大专文化,个体经营者,丈夫婚外恋已五年多,并在外面生了孩子。而黄某某为了给女儿一个完整的家,不给女儿在心灵上造成创伤,多年来一直瞒着女儿,一直强颜欢笑,强忍痛苦和怨恨,把对女儿的培养作为她最后的希望,竭力维持着死亡的婚姻。但女儿考上北大知情后,因突遭打击而精神崩溃。 有些离异妇女痛感离婚对孩子的伤害,于是矫枉过正。“要让孩子过得比父母双全还要好”。物质上有求必应,情感上加倍满足;孩子犯错误时舍不得批评,“孩子已经怪可怜的了”,孩子不肯上进时总有借口,“谁叫他没有大树可依呢?”有时孩子会主动提出讨论父母离异的事情,母亲和亲友则会含糊其词,或敷衍搪塞,以为孩子小,不能理解;或怕言语之间刺伤孩子。其实,孩子有自己的感受力和判断力,早日理解父母之间的问题对其心理健康是有帮助的。 四、切忌把孩子与父亲隔绝使孩子得不到正常的父爱 “我是南宁市某某小学的一名四年级学生,今年10岁。4年前爸爸和妈妈离婚了,我判给了妈妈。这么多年来,都是善良、坚强的妈妈辛苦地照顾我、养育我,每当我看到妈妈不分白天黑夜地劳累,心里就特别难过。这时,我渴望找一个健康、善良、勤劳、爱我和妈妈的新爸爸与妈妈共担风雨,共享家的温馨。不论新父亲在天涯还是海角,只要我们有缘成为父子,我一定尽我的孝心,给他养老送终……如果记者叔叔能帮我找到新父亲,我会衷心感谢他”——这是一名10岁的小朋友2001年5月28日写给《南宁晚报》记者的信。 自古以来,就有“严父慈母”,而单亲家庭无可奈何地出现了角色缺失。我们知道,父母双方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功能有重合之处,但也有不可相互替代的部分。特别是在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中,孩子是通过对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一方父母的认同机制来完成这一过程的。当然,对于儿童的双性气质的平衡、各种不同兴趣、能力与思维方式的发展而言,父母“共同在场”都是很重要的。所以,单亲家庭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尽量使孩子与父母的另一方保持正常的接触。离异后的母亲要认识到,虽然家庭中没有了丈夫,但孩子不能没有父亲。另外,母亲也应该善于利用其他教化手段弥补家庭角色缺失的遗憾。如家庭中的男性长辈,自己的异性朋友,或艺术作品中的优秀男性形象等。 五、切忌让孩子失去生活的勇气和能力,造成更大的遗憾 某校16岁女中学生小A,母亲疾病缠身,父亲因厌倦久病不愈的母亲而弃家出走。小A与母亲相依为命,靠母亲的长病假工资来维持清贫的生活。小A失去了父爱,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人。一次小A去某厂洗澡,误穿别人的衣物而没被发现,使她产生邪念,而后,经常利用去洗澡之机顺手牵羊,从衣物到鞋袜连连得手。小A的私欲迅速膨胀,发展到进女工宿舍小偷小摸。一次在女工宿舍行窃中,意外发现某女工的病历卡上有未婚先孕做人流的记录,于是新的恶念萌发了,一封以金钱为代价换取保全名誉的匿名信发出了。女工接到匿名信后,当即报了案。当小A得意地去取款时,冰凉的手铐打破了小A的黄粱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