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妈妈没有教会你感恩!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莫愁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4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为孩子献上无私的爱,这对于父母来说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讲,也是重要而必须的。但父母对孩子的爱可以有多种方式,倘若方式不当,则爱不仅没有回报,反而会带来孩子心灵的“疾患”,使孩子原本纯真的一颗心灵变得呆滞、冷漠。如此来说,爱,便成了助长孩子非人性意识增长的“罪魁祸首”。先看一位不幸母亲的痛心:丈夫去世后,她在与儿子相依为命的日子里,从来都把最好吃的东西让给儿子,自己则残羹剩饭习以为常,儿子在母亲面前享受这样的特殊待遇业已心安理得。一次母亲因病感到身体不舒服,很想调换一下胃口,便在“属于”儿子的“好菜”中多吃了几口,没想到,母亲看到的竟是儿子惊奇的眼神,这惊奇中甚至还夹杂着不满和愤怒!从这个真实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无私奉献的母爱背后意味着什么。

      再看看“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对家的木讷。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对于父母的关爱“孩子不领情”的现象。笔者看到一位中学生竟然为写一篇“我爱我家”的作文而发愁。现实中,这位中学生刚一生下来,就注定了他在家里的特殊地位。由于他是全家人盼望的唯一“男孩”,便成了爷爷、奶奶的“掌上明珠”,也成了父亲想要“光宗耀祖”的精神寄托。在他的成长中,父母对孩子的疼爱可谓倾尽了天下父母深情。从吃饭穿衣到智力投资,父母从不吝啬,为了孩子,为了实现“望子成龙”的愿望,他们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父母把家从乡下搬到城里;为了让孩子受到好的学校教育,父亲托关系、找熟人给他转学校,选好班级;为了他能考上重点高中,父亲为他请了最好的“家教”,每次车接车送地去补课;他说电脑可以帮助学外语,父母毫不犹豫地为他买回电脑,他竟把自己反锁在屋里打游戏;他喜欢“耐克”鞋,说打篮球穿着舒服又耐磨,父母便毫不吝啬地拿出六百元钱;饭桌上的食谱每天都是根据他的喜好来更换,父亲还不停地说要给孩子补充营养;在家里他从来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每天晚上的洗脚水几乎都是妈妈端来端去;单从孩子已经初中毕业还常常是父亲用车接送上下学就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然而这一切在孩子的眼里又代表了什么呢?正是这个被家的幸福包围着的孩子,在面对“我爱我家”的作文时一筹莫展,感到无从下手,而不得不向旁人请教,好在旁人深知其父母对他的疼爱,便建议他从爸爸妈妈写起。谁曾想到,这孩子却很茫然,并露出一脸的迷惑不解:“我爸妈有什么好写的?”

      

      孩子上了高中,更加确立了他在家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当工人的爸爸妈妈没文化,不如孩子念书多,使孩子越来越觉得父母无知、什么都不懂,对父母说的话开始不理不睬,甚至不把父母放在眼里。上了高三之后,父母在家里开始大气不敢出,尽管看见孩子学习成绩不如别人心里十分着急。春节过后的一天,父亲开车把儿子从学校里接回来,进家门时父亲不经意中说了一句他不爱听的话:“你觉得这个家不好,就走。”随着一声“走就走!”刚进门的儿子转身走出家门,在厨房里为儿子筹备晚餐的妈妈赶紧追了出去。儿子穿着拖鞋在前面跑,母亲在后面边喊边追:“儿子,等等妈妈,妈妈有话跟你说,快跟妈妈回家!”妈妈撕心裂肺的喊声,会让每一个听见的过路人停下脚步,然而,她最最疼爱的儿子却连头也不回,继续往前跑着。最后,母亲终于没有追上儿子,但仍在外面不停地寻找和四处张望。开始,父亲满以为自己的儿子不会走,他妈妈一定会把他领回来。半个小时过后,父亲也着急了,后悔自己不该对儿子说那句话。他给儿子的同学挂电话,开车到学校去找,连自己想都不敢想的大海边他接连去望了好几次。半夜时分,孩子出走惊动了亲朋好友,大家都跟着着急,跟着去找,最后终于在网吧里找回了孩子。回家的孩子躺在床上一天不吃不喝,父亲着急地叫来儿子最信任的人劝他起床吃饭,父亲说从此以后再不说他了。以后的两个星期,孩子开始不理家人,吃饭时也不讲话。有一次学校里收体检费,儿子忘带了,他从学校里打来电话,妈妈接起电话。电话对面说:“喂!学校收体检费。”

      妈妈问:“你找谁?”

      电话对面说:“我找你?”

      妈妈接着问:“你是谁?”

      电话对面说出的竟是自己儿子的名字。妈妈感到惊奇的是,自己竟然没听出电话中儿子的声音,也没有想到自己为儿子含辛茹苦十几年,儿子竟对自己没了称呼。她百思不得其解地见人就问:“这孩子怎么不知道感恩呢?”

      对此,辛勤付出的父母们还能无动于衷吗?一向以奉献为己任的父母还能熟视无睹吗?非理性的爱演绎出的“可怕”,并不在于爱变成了单向的付出,而在于它把爱的对象推向了非人性意识的漩涡。在孩子的意识中,滋生了太多的“应该”和“绝对”——好吃的应该是我的;家务应该是父母的;父母把挣来的钱,投注在我身上绝对是天经地义的;父母为孩子付出所有也应该是正常的。他们甚至认为,若不如此,还要父母干什么?这种意识的产生,其后果不仅限制了他们的责任感与感恩回报意识,磨灭了他们亲近社会和与人为善的行为,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常常会导致孩子心理疾患的滋生,使孩子难以立足社会,也难以真正有快乐的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