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长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这种美德在不少独生子女身上很少体现。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先让父母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凡此种种,让人忧虑。 有无孝敬父母的习惯,不单单是子女对父母的关怀,而是一个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孩子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到社会上,才有可能做到关心他人,也才有可能做到对祖国的忠诚。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对孩子尊敬长者、孝敬父母好习惯的培养。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要建立合理的长幼有别的家庭关系。这里所说的“合理的长幼有别”,与封建家长制、一言堂是不同的。所谓“合理”,是指全体家庭成员之间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尤其是在处理孩子个人的事情时,一定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可能按他们合理的意愿办事。同时,要让孩子知道家庭是一个整体,不能各自为政,总要有人当家“长”,来领导家庭,管理指导家庭全体成员的生活。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养者,而且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自然应当成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尤其是未成年人,应当在父母的指导帮助下生活、学习。现在,不少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阳”,家长却变成围着孩子转的“月亮”,这就为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谈不上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了。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长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颠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里逞强胡闹。 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的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从心底里孝敬父母呢?因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说得越具体越好,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来之不易。这样,孩子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要从小事入手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要把这些要求变为孩子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如让孩子关心家长健康,要求孩子每天问候下班回家的父母;当父母劳累时,孩子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孩子应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了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孩子应主动照顾,多说宽慰话,替他们接待客人等。孩子应承担必须完成的家务劳动,哪怕是吃饭时摆摆筷子。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家务劳动,还要具体指导、耐心训练、热情鼓励。这样不但有利于孩子养成干家务的习惯,也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 要以身作则,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有一个故事是值得借鉴的: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时,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连忙把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并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中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小孩子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因此,我们不但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绝不能添了儿子就忘了老子。长此以往,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