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城市蔓延之后的规划运动及其启示

作者简介:
于文波(1969-),男,山东即墨人,讲师,浙江大学建筑系博士研究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任职。主要研究方向:社区规划、城市设计和现代城市建筑综合体。浙江大学建筑系,杭州 310027; 刘晓霞 西安外国语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西安 710061 王竹 浙江大学建筑系,杭州 310027;

原文出处:
人文地理

内容提要:

本文以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借鉴和启示为目的,探索性的从社会历史视角分析了导致美国城市蔓延的原由,并述评了美国各界针对蔓延问题引发全面反思,和在规划界形成的目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聪明增长”、“新都市主义”和“可持续发展”等新规划思潮、主张及其反对者的批判观点。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以“前车之鉴”谋求可持续发展,探索符合国情的城市空间模式的关键点:①警惕蔓延;②完善城市交通格局;③挖掘“单位制”的新生命力;④促进混合高强度土地利用和开发模式。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4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98(2004)04-0055-04

      1 引言

      规划理念包涵并反映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与特定社会现实中对空间质量的认识。然而,事实上规划理念仅仅是对现实世界的有限认识,而受这种观念影响的城市空间模式的是否具有前瞻性是形成城市规划功与过的关键所在。欧洲,特别是北欧,凭借强有力的城市发展政策,形成适度紧凑的城市模式。相反,同为发达国家城市化,美国走了一条与同时代欧洲国家不同的道路。美国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形成以单一土地使用、低密度及汽车导向为三大特征的城市发展模式,美国人称之为“城市蔓延”。1980年以来,美国专家们经过二十年的研究逐渐确认城市无序蔓延是环境退化的主要因素,并将蔓延视为一种对环境质量、经济稳定和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公众也已经开始认识其对环境和社会分裂的负作用。蔓延之后的美国民众、规划专家及社会各界都在对蔓延深刻批评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的城市与社会变革方案,其中主要包括目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聪明增长(Smart Growth)”、“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和“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形成一场轰轰烈烈的规划运动。这场运动广泛而深刻,其中许多见解和主张对我国目前的城市发展战略战术有很大启示。这是本文力图探究蔓延及其对策的主要目的。

      2 城市蔓延及其社会历史背景

      2.1 城市蔓延

      城市蔓延在美国公认的开始时间是1950年代。它大体上包括三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①城市空间无限无序、低密度水平增长,伴随着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效率下降,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破坏;②汽车为主导的单一交通方式及不断增加的城市往返交通造成了资源浪费及空气污染;③土地的单一功能使用强化了城市交通对汽车的依赖,伴随着内城衰退和社区生活质量的下降。王慧[1]对蔓延的负面社会影响有较为深入的分析。

      2.2 城市蔓延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

      城市蔓延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先按时间顺序考察一下美国历史上蔓延形成的历史足迹:①社会文化观,1800年代,私人财产优先的伦理观念、工商业优先发展观,形成美国最早社区发展的价值观和实践,加之缺乏有效的政府管理制度,城市迅速无序的发展起来;②汽车科技的发展,特别是19世纪福特汽车的大量生产,对美国都市形态产生深远的影响。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增加了汽车产量,降低了价格。随着市民财富的膨胀,大多数美国人将汽车作为交通首选,使得郊区公共交通系统难以为继,反过来助长对小汽车交通的依赖;③空间观念与规划法规,在现代主义城市空间观念指导下,为解决城市无序混乱的发展状况而制定的土地功能区划法(Zoning Law)使得单一功能的土地使用难以形成城市有机体,加剧了对汽车的依赖;④中产阶级的崛起和规划所倡导的生活理想,1920年代到1930年代,在现代工业都市的肮脏危险和汽车使用逐渐普及的社会现实面前,规划师为顺应时世,建构了现代中产阶级的市郊未来——花园中的郊区别墅+汽车。一个新版本的郊区社区居住梦想开始浮现。规划的郊区花园洋房模式在1939的纽约世界博览会“未来城市展”上参展,取得市民广泛的共鸣,这个美国版的居住梦想随即成了中产阶级的生活指向标;⑤财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随着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中产阶级及其享有国家财富的扩大,已经使拥有郊区独立别墅的美国梦成为可能。这时,他们认为实现花园洋房的居住理想是顺理成章之事。于是,从1950年代开始,在市场的推动下,这个在20世纪后期众望所归的居住理想逐渐变成现实,同时美国开始踏上城市蔓延的历程。

      3 新规划运动

      3.1 新都市主义

      3.1.1 新都市主义思潮

      新都市主义又称新理性主义,起因于对二战后郊区土地开发(suburban tract development)、总体规划和门槛社区(Master Planned and Gated Communities)的不满,其灵感来自20世纪早期的传统城镇规划,它是与时下盛行的市郊正统相对的一个包罗万象地设计思潮。根据1993年的新都市主义大会表明:他们拥护具有开放空间的区域规划,适宜而非夸张的规划和建筑;主张邻里应以紧凑的、步行友好的、混合使用的方式建设;并主张在住宅兴建的同时保持就业机会平衡;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应反映历史的模式、既有的建筑与环境。新都市主义者目标是改革房地产开发的所有方面。他们积极参与到新开发项目、城市改造和郊区填充等任何与城市建设相关的行动中去,以高度的工作热情和规划参与去影响区域和地方性的规划。几乎在所有的情况中,新都市主义的邻里规划是适于步行的,而且行人具有优先权。他们认为这些策略是减少行车花费时间,增加在普通群众购买力下的住宅供应和控制都市蔓延的最佳途径。其他许多主张,例如修复历史遗址、街道安全和绿色建筑都包含在新都市主义宪章中。新都市主义两个最为著名革新是传统邻里(注:TND的首创者DPZ从战前的城市肌理获取灵感,提出TND的基本原则①更多考虑人的需求而非汽车交通作为设计的指导方针②建筑根据尺度和形式分组,但注重吸纳多种功能、容纳不同社会阶层及年龄构成的居民③替代沿汇集道路(collector roads)的居住单位,TND代之以笔直的、连续的街道和林荫路,建筑沿道路排列以产生清晰围合的公共空间④一个有限的规模尺度,很容易步行穿越。)(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or District)和公共交通导向(注:PP或称TOD首先由建筑师Peter Calthorpe(1989,1993)公布,致力于创造一种新的郊区规划模式 一个能够替代低密度同质社区的郊区网络,并且聚集为有限的节点、边界充满生活气息和步行者的社区。PP的原型①容纳约5000人,提供3000工作机会,用地在100英亩以内,步行范围120米内,建筑包括住宅、办公、零售、娱乐和公园;②住房采取底层高密度,主要是联体别墅和公寓③工作地设置在数字化的办公区和区域商业街④良好设置地步行道可以安全到达所有设施,也是一种整合年龄、种族、阶级分异的方式;⑤每个PP有严格地人口、物质等规划规模控制。)(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或Pedestrian Pocket)。与TND相比PP更多关注城市的区域形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