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山东”的历史考察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彩霞(1975-),女,山东即墨人,厦门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厦门大学 历史系,福建 厦门 361005

原文出处:
齐鲁学刊

内容提要:

山东是中国的海洋大省,自古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山东沿海地区的海洋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传统。这是因为,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区位特征,促使沿海居民以海为生,始终与海洋世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就是山东沿海走向海洋时代的社会生态基础与历史依据。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4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2004)03-0060-06

      沿海地区是指海岸带区域,其主要特征是与海洋有着密切的联系。山东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自古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拥有悠久的海洋社会经济传统。明清两朝的海禁与海防政策,压抑了山东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民间的海洋传统并未被阻断,而是在统治者的“禁海”、“迁海”法令下扭曲地传承下来。本文试对山东沿海地区的区位特征和海洋传统略作概述,并分析明清之际山东沿海居民的社会构成,以期为“海上山东”提供社会生态基础与历史依据。不妥之处,尚祈方家批评指正。

      一、区位特征与生态环境

      本文所要研究的“海上山东”,主要指胶东半岛,另外,武定府的利津、海丰等县(注:清代山东的行政建制略有变动,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济南府之武定州为府,下辖惠民、滨州、利津、海丰等十县。雍正中期,裁威海、靖海、成山、大嵩等卫,改设文登、荣成、海阳筹县。为行文方便,除涉及文章内容需要,本文按变动后的行政建制表述。),青州府南部的安丘、诸城,以及沂州府的日照等县,由于地属海岸带,因此也在研究范围之内。就明清时期的行政建制而言,山东半岛主要包括登州、莱州二府,其中莱州府领掖县(府驻地)、平度州、潍县、昌邑、胶州、即墨、高密等七州县;登州府领蓬莱(府驻地)、黄县、福山、栖霞、招远、莱阳、宁海州、文登、荣成、海阳等十州县,其中只有栖霞一县不靠海。

      从较大的地理环境看,山东半岛南接江苏,北临直隶,东滨黄海、渤海,西面为山东内陆地区(注:本文所用“内陆地区”是与“沿海地区”相对而言的概念。经济史学者依据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条件,把山东分为鲁西鲁北平原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和山东半岛三大经济区。本文“内陆地区”的狭义范圈大致包括前两大经济区,广义范围则包括华北平原。笔者使用此概念的狭义意与广义意时,考虑到读者自能体会,恕不再一一说明。关于山东三大经济区的研究,参见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而内陆地区又与广阔的华北平原相连接。在黄海、渤海沿岸地区,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为出入京津地区、辽东等地区的海上必经之地。

      俯瞰山东半岛,沿海一带以蓬莱角为分界点,以西为渤海,以东为黄海。在海岸边分布着许多天然港湾、河口,对港口建设和发展海洋航运事业十分有利,具有相当价值。比较主要的有:渤海海域的渤海湾、莱州湾(含小清河口、龙口湾等),黄海海域的芝罘湾、荣成湾、桑沟湾、石岛湾、五垒岛湾、丁字港、崂山湾、胶州湾、灵山湾等。渤海沿岸多属沙土,而黄海海岸多岩石,湾岫出入成锯齿状,故较渤海多优良的港湾。

      山东共有大小海岛326个,其中有常住居民的海岛35个。主要分布在渤海湾南部、渤海海峡和山东半岛近岸海域[1](P19-20、P43)。这些岛屿或可系泊避风,或可作为航标,或可建设港口,在沿海海运和渔业生产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山东还有许多港口,具有军事和商务价值,如龙口、蓬莱、烟台、威海卫、石岛、海阳、青岛等地。在烟台和青岛未开埠前,即墨县金家口(注:金家口,简称金口,有两处,一位于即墨县东北90里五龙河口丁字港西岸;一位于即墨县西南淮涉河口,两者均兴于明代。后者因墨水改道,清代已湮废,不再作为港口使用。若无特别注明,本文都是指第一处。),胶州塔埠头口,烟台八角海口,蓬莱赛花桥海口等,帆船云集,也是南北货物重要的集散地。

      山东半岛境内,泰山山脉与劳山山脉分界之处为胶莱河流域,地势最低,形成一凹陷地带,凹地把山东丘陵地分为两部分,即胶莱平原和胶东丘陵。胶莱平原的界限起自山东东北部的掖县近处,向南曲折伸展,迄于胶州附近。从这里向西北回转而复向西进,恰在胶济沿线之南,形成胶济铁路的天然走廊,因此华北平原可直达青岛附近。胶东丘陵则是一个巉岩裸露、林木稀疏的群山区域,有些地方山势崎岖高耸,同样到处也可发现圆锥的低矮山地。本山地标高很少超过5000呎,至少有四分之三的地面是不利于人类生活的。峻峭的山坡上土壤极少,从而植物也就稀少了。土壤仅局限于冲积扇形地、洪涵平原和圆锥的小山顶部。在山间有很多空旷的谿谷,成为居民的集中地带[2](P34、P64-65)。山东山地形成一大海岬,三面被海环绕着,几乎全部为登州府属辖地范围。就农业生产条件而言,山东半岛并非一个十分优越的地区[3](P9-10),所以海上贸易对于本地的社会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位于胶东丘陵地带的登州府辖地多山,山路崎岖,交通不便,与掖县、青岛等地形成相对隔绝的地理形势。如明万历年间(1573-1619),蓬莱官员陶朗先在其申请取消登、辽两地海禁疏中,曾这样描述登州府的社会生态环境:

      登之为郡,僻在一隅,西境虽连莱、青,而阻山介岭,乌道羊肠,车不能客轨,人不能方辔。荒年则莱、青各与之同病而无余沥;以及登丰年,则莱、青皆行粜于淮、扬、徐、沛,而登州独无一线可通之路。是以登属军民不但荒年逃,熟年亦逃也。故登民为之谚曰:登州如瓮天,小民在釜底;粟贵斗一金,粟贱喂犬豕;大熟赖粮逃,大荒受饿死。谓有无之不相应也。[4](卷1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