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1 “经济带”概念的提出 “经济带”是区域经济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具有战略高度的名词,对区域经济开发的宏观决策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与之意义相近的名词还有“经济隆起带”、“产业集聚带”、“城市经济带”等。运用的理论一般有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和大推进理论等。目前对经济带的认识存在很多不同,主要原因是对经济带的形成机制、经济带的形成发展阶段、经济带的发展程度等问题理解不同。笔者认为,经济带的形成是一个时空发展过程,具有阶段性、层次性,是具有区际或区内意义的以交通干线为轴线、以城市为发展极,相对于周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呈条带状分布的具有特定结构、功能、层次的经济地域。 2 经济带的形成与演进 2.1 理论的形成与演进 经济带的形成与演进可用增长极理论和点一轴空间结构等理论来阐释,其理论演进的路径为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理论——梯度推移理论。①增长极理论主要用于进行增长点或增长极的培育,其出发点是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由于增长极总是以城市的形式来表现的,因此一个区域上的增长极往往不只一个,正如佩鲁认为的那样,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给整个经济空间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②继增长极理论之后,20世纪70年代,沃纳·松巴特又提出生产轴理论,即连结中心地的重要交通干线对区域开发具有促进作用。将点—轴理论用于经济带的形成和演进是一种空间结构上的解释:经济带的组成要素首先是轴,其次是连接在轴线上的点(增长点或增长极),其三是经济带的辐射范围,其空间形态的形成过程是先出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点,然后出现不同层次的轴,最后才是域面。③梯度推移理论认为,经济带的隆起导致了其与周围地区的势能差,由此而产生经济辐射,这种辐射是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等形式的梯度推移来实现的。 2.2 时空阶段的形成与演进 经济带的时空演进过程为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上升,表现为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的对比上:第一阶段,即弱层次,经济带的扩散效应略大于集聚效应,对周围地区的经济辐射不强,不足以整体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二阶段,经济带的扩散效应明显加强,对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进一步促进区域专业化和分工的形成;第三阶段,即强层次,经济带已具备自身造血机能,集聚效应基本停滞,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强烈的推进作用(图1)。
图1 集聚、扩散效应的作用图示 Fig.1 The interaction of agglomeration and diffusing effect 3 长春—吉林经济带的形成 3.1 增长极的选择 增长极的形成条件可分为历史、区位、经济、技术等多个方面。孙乃民选取包括资源、基础设施、经济实力、经济效率、经济发展潜力、技术创新等6大要素25个指标,运用综合指数法,对吉林省九个地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测算评价得出位居首位的是长春,延边和吉林分别居第二和第三,以下依次是白山、松原、通化、白城、四平、辽源。由此得出,长春已经成为吉林省实际的增长极[1]。其指标体系如表1。 表1 吉林省经济增长极评价体系 Tab.1 The evaluating system of growth pole in Jilin province
笔者认为,长春作为增长极来培育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从区域发展来看,区内的增长极往往不只一个,正如佩鲁所说的,可以多极并存,并且通过不同等级、层次的交通轴线联系在一起,对不同经济空间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延边、吉林亦可视为次一级增长极,其功能和作用也相应较弱。
根据这一公式,计算吉林省内九个地级市(延边地区用延吉市替代)的经济位置中心性。数据表明,长春市的经济位置中心性最高,为28.03,吉林市次之,达16.17,以下依次是四平(12.11),辽源(9.54),松原(8.04),通化(5.44),白城(3.98),延吉(3.09)。从这个角度同样可以反映出长春市和吉林市作为域内增长极的地位。 增长极的扩散也受到地理环境的约束。对长春市来讲,向市区西部的扩散遇到了军用机场的障碍,北部则有铁路编组站,南部在行政区划上不属于长春市,所以向东部和东南部是必然的。对吉林市来说,只有西部没有山地的障碍。所以,两个城市形成了相向发展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