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地处110°51′~111°36′E、28°24′~29°24′N的湖南省桃源县,属典型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土地总面积4458.4
,其中海拔5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岗地等面积占79.2%,土壤以红壤为主(占45.8%),亦有部分黄壤和紫色土、水稻土等分布,适宜农林牧渔各业发展,历来是湖南省的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粮、肉、油等进入了全国百强县行列,其丰富的地貌、土壤、生物和农业生产特点,使之成为我国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区的一个缩影[1~5]。集水区是红壤丘陵景观中相对独立且整体性强的、最基本的地理生态单元,选择该县境内马家峪、王家垱、牛头湾3个地貌完整且地理条件基本一致的集水区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垦殖模式的对比试验与分析,代表性与典型性强。 表1是3个集水区的土地构成。1992年以前,3个集水区的稻田均以“冬闲—早稻—晚稻”复种制为主(占55%以上),旱地几乎全是“油菜—棉花”,坡地生产则略有差异:马家峪以粗放经营的茶园为主(占坡地总面积的66.1%),兼有部分幼龄橘园(22.6%)、低产林地(8.5%)和坡耕地(2.8%);王家垱以稀疏林地为主(占66.9%),还有部分中幼龄橘园(17.4%)、油茶林地(10.8%)和坡耕地(4.9%);牛头湾则是林地(占91.3%)和荒坡地。3个集水区的水面,多处于“人放天养”的状态。 表1 集水区的土地构成 Tab.1 Land Constitution in Catchment Area
①非农用地包括道路、田塍、堤坝与宅基地等;②1993年后为0.81
;③1993年后为2.15
。 1992~1994年,根据试验总体设计方案,对3个集水区进行了不同措施的垦殖与整治。在采用了高标准水保措施对马家峪坡地进行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对集水区内土地全部实行集约经营[4]:通过施肥改土和重修剪等措施改造老茶园,推广应用果树早产稳产技术促使幼龄橘园迅速挂果并丰产,扩种阔叶林种将稀疏林地改造成为速生工业用材林,实施高位换冠将低产油茶林改造成为高效经济林,坡耕地重点发展水土保持效果好的苎麻等经济作物;旱地主要发展蔬菜、瓜果和牧草,稻田在将0.68
渍水田改造成为精养鱼池的同时,全面推广应用秸秆还田、快速催腐等技术;水面主要推广种草养鱼、沼渣(水)养鱼、谷芽催肥等技术。王家垱则在坡地开发利用过程中重点引进椪柑、板栗、油茶等优良苗木,普及推广柑橘和油茶高位换冠、果树优质丰产稳产、用材林速生丰产等技术,将坡度≤10°的坡地改造成为等高梯土撩壕的高标准果园,使果园面积增加到76.18
,10°<坡度≤15°的坡地改造成速生用材林(33.28
)或高效油茶林(16.62
),坡度>15°的则封山育林(37.74
),使46.5%的坡地实现了集约经营;旱地重点引进苎麻新品种,推广应用三季苎麻平衡增产技术(14.16
);潜育性稻田(5.06
)全部推广“稻—萍—鱼”,其余的则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牛头湾坡地的植被较好,且塘堰南侧与水库干渠直接相通,非耕地尚未实现集约经营,重点保证耕地的集约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