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504(2004)03-0074-04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证明:交通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动力。20世纪,正是在快捷的交通运输的推动下,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带动了世界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重组分工,促进经济的全球化和城市化。交通使城市有了活力,城市给了交通舒展自己的天地[1]。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理区位,具有不同的交通模式,交通模式决定了城市发展空间形态模式[2](图1[3])。进入21世纪,世界大城市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空间结构的重新构造[4],我国也已经进入城市空间快速演变的时期,依据交通与城市发展的辩证关系和发展规律,确定科学的城市发展形态,对于我国城市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注:1.步行和马车时代(紧凑同心圆形态);2.通勤电车火车时代(定向指状扩展形态);3.游憩型汽车时代(郊区化蔓延形态);4.高速公路时代(更松散的城市化区辕形态) 图1 不同交通方式与城市形态变迁的关系 Fig.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portation patterns and changes of city shape 南京都市圈包括江苏的南京、镇江、扬州三市,总面积17079
,2001年总人口为1355.97万人(占全省的18.6%),GDP总量为2158.42亿元(占全省的22.7%),财政收入占全省的26.9%。由于位于长江下游两岸,该区域多低山丘陵,水网密布。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形成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等综合的交通网络,如沪宁、宁通高速公路是江苏省内的主交通骨架,长江、京杭大运河形成区域T型水运干线,京沪铁路是我国重要铁路干线,禄口国际机场成为区域性航空中心。但在整个南京都市群区域范围内,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空间发展形态。 1 不同交通模式下的城市空间形态 交通历来是区域和城市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古典地理学理论中,工业区位论和农业区位论都是以交通要素作为衡量标准的。早在19世纪,著名的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在其《南德的中心地》一书中提出了城市体系的交通法则,姚士谋等专家也提出,加强城市空间扩散过程的重要因素是交通条件的变化[5]。从古代土路到现在的高速公路、铁路、地铁和航空航天,不同的交通模式对城市形态产生不同影响(表1)。南京都市群中的城市,拥有不同的交通条件,随着交通模式的变化,引致其城市发展形态的明显不同。 1.1 以水运为主导的交通——单侧带状或散点状布局 我国古代交通模式一直处于水、陆两分的格局。在北方缺水地区,一般以陆路交通为主,主要运载工具为人力车和骡马车,速度缓慢,城市一般坐落于平原地区,呈现近似圆形的分布格局,如曲阜的鲁城、西汉长安城等。南方水乡河网密布,水运占有一定的优势,城市一般临水而建,呈现单侧带状发展。南京都市圈三大城市都是典型例证。如镇江城市发展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呈带状扩展格局(图2)。扬州得益于古运河的漕运影响,沿运河呈带状发展,在历史上曾与苏、杭、扬、淮并列为四大名城,随着运河的淤浅、津浦铁路的修建,其水陆交通枢纽地位丧失,不得不寻求新的主导交通方式,开始沿长江发展,逐渐形成了双中心格局(图3)。南京由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地理环境,交通受到一定阻碍。公元前南京居民点一般以秦淮河为轴线串珠状发展,到南唐时期,基本在秦淮河岸形成了较大规模(图4)。 表1 世界交通与城市形态发展变化阶段 Table 1 The phase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portation and city form
图2 镇江城市空间规划形态 Fig.2 The spatial shape of Zhenjiang city
图3 扬州城市空间规划形态 Fig.3 The spatial shape of Yangzhou city
图4 南京城市的古代和近代空间变迁 Fig.4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Nanjing city 1.2 陆路主导交通阶段——星状或块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