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852(2004)02-0022-06 “区域差异是绝对的,区域均衡是相对的”[1]。1895年,韦伯提出区域差异是一个带有国际性的现象,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甚至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内部也不例外[2]。确切的描述与阐述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十分有意义的,过去,大多数经济学家或经济地理学家在此方面做过很多研究工作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总体来说,由于他们擅长于经济学当中的比较方法,用描述性的语言来刻画区域内部差异,这种方法得到的研究结果可靠性不很强而且对区域开发的实际指导不太确定。随着计算机和GIS的发展,人们寻找到了较好的区域差异分析方法,即大样本数理统计和空间复合分析相结合的“合成方法”,实践证明运用此种方法来分析区域发展差异能够弥补以上传统方法分析问题的不足。湖北省是一个拥有5600多万人口的中部大省(2000年),历经“二五”、“三五”及“五五”等3个“五年计划”的不平衡投资,其经济发展速度在地域上必然存在着不均衡。本文试图以湖北省为例,侧重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来找出湖北省各市州的经济发展地域差异规律,以便为湖北省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1 资料的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资料来源 湖北省行政区划图来自于中国地图出版社编制的《中国地图册(2001年)》,17个地市州的经济资料来自于各年份的《湖北省统计年鉴》和《湖北农村经济》。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GIS空间复合分析与大样本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这里采用MAPINF0 6.0为地理信息系统桌面分析平台,以SPSS 10.0作为样本数理统计工具。首先,在描述湖北省各市州经济发展水平现状的地域差异时,我们利用MAPINPO 6.0三维图象功能绘制3D地图,形象地表现出2000年湖北省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差异的分布情况;其次,在阐述“经济发展”内涵的同时提出“经济发展指数”概念,在此基础上,构造出它的计量模型并测算出各市州的经济发展指数值;最后,利用NAPINFO 6.0的自动聚类功能生成一幅包含湖北省17个地市州的经济发展类型和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复合专题地图,从而得出湖北省各市州经济发展的地域分异规律。其研究思路概括为以下框架图(图1)。
图1 研究框架 Fig.1 Studying frame 2 2000年湖北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表征量,所以常常被人们用来衡量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发展状况[3]。这里,我们借鉴这个指标来分析湖北省17个地市州的经济现状水平的地域分异规律。由于资料受限(湖北省统计年鉴只能提供地市级单位的统计资料),为了形象地表现出湖北经济发展水平现状的地域差异性,我们以17个地市州的经济数据为数据中心点,采用了VIENNA工业大学开发的多个邻近点加权平均水平的移动拟和内插法[4],用来模拟整个湖北境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大致分布,其算法为:
式中
为待定点到数据的距离,
为第i个数据的权数,
为i个数据点的高程。利用移动拟和内插法对MAPINFO 6.0进行二次开发,分别选用各市州2000年的人均GDP(元/人)为分析变量,以湖北省省区为分析区域,制成3D地图(图2)。从图2可看出,2000年湖北省各市州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地域分布存在明显的梯度性:武汉、鄂州和黄石3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形成湖北省经济发展水平的第一级“阶梯”;荆州、宜昌是次高地区,形成第二级“阶梯”;襄樊、荆门、天门、仙桃和潜江等5市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次高地区,形成第三级“阶梯”;恩施、神农架、十堰等3市州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低地区,形成第四级“阶梯”。
图2 湖北省各市州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地域比较(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