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板块”形成演变规律及其动力源探究

作者简介:
姚士谋(1940-),男,广东梅州市人,研究员,博导,主要从事城市规划与区域经济研究。yaoshimou@hotmail.com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08; 王成新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08;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 于春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08;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 陈金永 美国华盛顿大学地理系 刘塔 美国华盛顿大学地理系

原文出处:
地域研究与开发

内容提要:

区域板块作为城市群发展的高级形式,是国家现代化的首进基地。作者在30多年区域开发研究与城市规划实践的基础上,系统性、创造性地提出“区域板块”这一新概念,阐述了其丰富内涵和作用,归纳了其人口、经济与生产力高度集结和扩散的规律。同时,就区域板块形成和发展动力源进行了多层面的深入分析,分类阐述了环境动力、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的作用机制。它对于今后开展区城空间研究以及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4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19.9;K9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04)02-0001-05

      1 区域板块的基本涵义和作用

      区域板块是各国各地区由于长期的历史开发逐步形成的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城镇密布、交通联系密切的城市化水平很高的经济发达地区,如美国的大西洋沿岸经济发达区、五大湖城市密集区,中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日本的京阪神大都市圈等等。其最主要的地域特征是:以1~2个具有国际意义和国家级特大城市为核心,并有相类似的自然地理特征及悠久的开发历史,组成一个巨大的城市群,依托发达的交通网络与信息交流,相对构成一个“地块”,成为国家现代化的前进基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的影响下,区域板块的形成和发展越来越重要,其辐射强度与功能越来越大。著名城市地理学家彼得·霍尔(P.Hall)在杭州国际会议上(2002年10月)发表了重要演讲,他认为中国目前至少拥有2个经典性的特大城市区域: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提出这是经济发展的新形式,代表着真正的21世纪的城市范例。参加“2001中国城市化论坛——大城市群发展战略”的专家认为,板块经济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心应放在2个地方:一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一是以香港、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不久的将来,中国GDP增长的5成以上将产生在这2个地区。我们的理解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近似于区域板块,也是亚洲特大城市地区。这是一种新城市发展的形式,而且也是未来跨国规模经济发展新形式的空间表达。

      我们认为,区域板块在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进程中起着基础性、关键性的历史作用,具有很广泛的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从当代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实践分析,具有三大重要作用。第一,区域板块是一个地球表面的地域空间。经济开发、城市生长和生态网络建设均需要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域空间,不仅包括资源开发与配置、工业生产、城市形成、经济增长等物质实体的发展空间,而且包括科技、教育、信息、政策等非物质实体的发展空间。可以说区域板块是一个综合性的、多维性的地域空间。第二,区域板块的形成是动态渐进的连续发展过程。它不仅包括新开发地区的发展,例如大上海的浦东开发和香港的新市镇(沙田、荃湾、屯门等)的开发建设,而且也包括许多老城区的改造、修复(Urban Renew)与完善(如上海浦西老城区的改造),涉及许多地区原有的道路网、干线公路和其他基础设施的改造,提高营运水平和管理水平[1]。这种区域板块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极其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要使区域板块成为现代化的前进基地,还得十分注意这一板块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持续协调发展,包括生态平衡的良性化和环境保护的持续发展。第三,区域板块从大地区而言,它是区域整体的一部分。从小地区而言,它又是相对独立的一个单元,具有地域行政单元和区域发达空间的双重性。因此,它又是一个与相邻区域互动互进的联合协作发展过程,既包括区域内部多维连续与协调发展,又要考虑区域发展对相邻地区或更大区域发展的影响和联动效应。加强区域联合与协作正是基于区域发展的这一特点[2]。

      总之,区域板块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许多重要特性和历史作用,而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中,其理论认识与规划实践越来越重要,将会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发挥巨大作用。彼德·霍尔把区域规划称为物质环境规划(Physical Planning)或空间规划。波兰科学院院士Peter Zaremba认为,区域规划作为整体物质规划“是门建筑在科学原则基础上的组织空间的艺术,是一种恢复空间秩序、保证形成使人满意的美的环境和通过技术的措施创造新的价值的实用艺术”[3]。这也正是区域板块规划设计所要达到的一个基本目标。

      2 区域板块的集结和扩散规律

      区域板块现象由于城市的集中性、经济性、社会性的存在,使之区域空间产生集聚作用。表现在区域内重要的交通干线、高速公路、高级公路和水网的集结,构成枢纽,形成高密度的人流、货流以及信息流现象,并在区域内部的城市集聚。

      不少学者在研究区域空间集聚现象时,都提到区域空间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及相互依存性。19世纪中期和20世纪初,随着原材料开发以及来自欧洲的劳动力和资本在美国东北部的集中,使这一带成为美国重要的制造业地带(工业走廊、城市化发达区),推动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因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美国板块核心区。核心区形成后,由于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效应,人口集聚越来越多,集中分布在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等城市区域,大部分都是来自欧洲、英国、德国、意大利和北欧的移民,使得这块地区与美国其他地区对比更加强烈[4]。结果,美国东北部沿海一带形成若干个大城市和许多中小城镇,在北大西洋沿岸密集分布,形成一个巨大的城市群地带和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区域,宛如比较严密的板块结构。

      日本城市地理学家山田浩之研究了日本东京大都市区域和京阪神地区之后,对这种城市密集地区(类似于区域板块)概括出3种“区域—城市”的本质特征:(1)密集性,大量的人口和产业高度密集布局。(2)经济性,非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性以及非农业经济活动的集聚。(3)社会性,即城市区域中人与人的交往活动、社会交流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明显区别于农村[5]。作为仅次于东京圈的日本第二大都市圈,关西都市圈的产业发展依赖于它具有的独特区域优势:适中的地理区位是日本东西部地区相互交流、经贸交往的必经之地,易于吸收各地区优势而集于一体,还有悠久的历史基础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发达的对外交通等等。

      区域性城市集中化现象,都是区域空间经济性与社会性相互交融的结果,现代化的区域性交通设施加速了这一集中化的过程。尤其是区域空间的集聚功能,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也可能是集中居住的居民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出现了社会的竞争性与市场的“袭夺”现象,吸引人流、物流,形成了区域城市集聚。因此,集中化既表现为“进入大城市的人口比例的增加,也表现为一个城市社区的工厂和居民点集中于一个紧密的团块”[6],而不是稀疏地散布于大都市地区。这一地区的团块现象具有3个明显的地区空间特征,即集中过程,工业化过程,城市化过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