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037(2004)01-0001-11 随着人口增加与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土地资源的状况与管理。土地质量及其变化除了受地形、地貌、气候等大尺度因子影响外,还受农户行为的影响。在某个区域范围内,如果其地形、气候条件差异不大时,农户行为是土地质量状况及其变化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户生产决策(实质上是土地利用行为)是根据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价格变动做出的,它以农户自身可能获得的经济效益为依据[1]。其生产决策对土地质量的影响主要通过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和经营投入行为,对土地质量和环境发生影响。 1 数据资料 本文以黄淮海平原集约化农业区县——曲周县为例(曲周县位于河北省邯郸地区的东北部,为黑龙港地区上游,该区土地利用呈现出农业人口多、土地复种指数高、农业投入大、综合产出率低等特点。2000年,曲周县总人口达
人,其中乡镇农业人口为
人,占总人口的94.38%,是全国平均农业人口比重的1.37倍;土地复种指数为1.65,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占的比例高达69%,与之相比,全国的第一产值比为38%,具有典型的集约化农区特点),以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曲周县1980年土壤普查数据、1999年179个地下水位观测井观测数据和1999~2000年76个土壤质量调查点数据(调查点选取结合了曲周县1980年土壤普查资料,同时考虑土种分布均匀性,尽量靠近原普查主剖面点采用挖掘典型剖面或设置农化样点),对曲周县不同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及其环境影响进行分析。 农户数据是57个村、550户农户、2894块地块(其中845块地块有空间地理坐标)的农户土地利用和投入产出数据。包括:2000年在曲周进行调查获得的46个村172个农户的1999年度投入产出数据,1999年进行调查的21个村210个农户的1998、1997年度数据,以及1996年进行调查的17个村,168个农卢的1995、1994年度数据。 农户调查取样均采用分层等距随机抽样方法,选择调查村是在农业生态分区(根据曲周县的资源状况、土地利用生态、生产条件与经营规模、生产种植结构、生产经济水平等方面的指标,以342个行政村为最小分类单元,进行聚类分区)的基础上进行分层,以随机等距方法进行抽取的。而调查农户是按随机原则在抽取的样本村内抽取的,调查中采用问卷访谈调查办法对户主进行调查。 2 农户尺度土地利用现状 土地利用方式是人们在生存、发展过程中与土地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构成的人与土地之间社会、经济、生态的相互关系。农户的土地利用方式主要是指农户农业生产中,地块尺度上种植制度的选择、资源利用和生产投入。 曲周县农户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以小麦—玉米为主(1994、1995、1997和1999年小麦—玉米利用方式比例分别为43.99%、45.98%、72.75%和58.17%),同时辅以小麦—谷子、小麦—棉花、小麦—大豆、小麦—花生、春播棉、果树、蔬菜等种植方式,另外也有少部分其他单茬作物种植和其他复种、间作方式(这里归并为其他)。在施肥上,许多农户确定施肥量的方法主要是根据经验、习惯或看周围农户,在同一村内,农户之间在同样的土地利用方式上物质投入差异不大,所以有必要分析农户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对土地质量与环境的影响。 影响农户种植选择的影响因素中,价格因素是主要的钵会经济因素(如:小麦种植面积比受上年小麦价格指数的影响很大),同时,商品率越高的农产品,种植面积对价格的弹性越大[2],这表明农民对价格变化的反应是理性的。总体水平上,某种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将使其播种面积增加;然而针对个体农户,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造成农户生产目标和土地利用方式选择比例上有所差异。 3 农户土地利用方式选择 3.1 不同农户类型土地利用方式选择 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的农户仍具有小农应有的特征,即其生产是处于半自给与半商业化阶段,农户的生产、消费和劳动力供给除受到其自身生活需求及资源限制外,还受社会经济、市场环境和政府政策影响[3]。农户的经济基础还很脆弱,温饱问题刚刚得到解决。这些制约条件决定了农户在安排家庭生产经营活动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基本的生活用品,保证基本的生活需求。此外,国家出于对一定农产品的宏观调控目的,目前对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仍保留了定购制度,农户完成国家的定购任务和农业税,也是进行生产经营的起码条件,因而维持家庭基本生活需求、完成国家任务,就成为农户农业生产的基本选择[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