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P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037(2004)01-0106-04 1 人类知识体系和学科划分 系统化了的知识称为科学。从人类进化的历史看,是先接触自然,利用自然;然后才结成社会,从事社会活动。从人类活动的内容看,总是先有开发利用自然的活动,然后才有必要和可能去研究围绕这些开发活动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所以,从逻辑关系上说,应当是先有自然科学——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知识;后有社会科学——社会活动(包括阶级斗争)的知识。 上面这一段定义性的表述,同传统说法——自然科学是生产斗争知识的总结,社会科学是阶级斗争知识的总结——相比较,概念外延明显有所拓宽,其理由有二: 第一,把人类社会实践的形式归结为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类,概括不够全面。其实还有第四类——自然观察。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指出,“实践当然包括例如天文学家那样的观察在内”。把天文观察解释成“生产斗争”,很是勉强。而如果不承认这种观察也是一种实践形式,那就等于说天文学的科学知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显然更不合乎道理。地球科学和生物学的野外调查活动,同天文观察一样,其性质也不能解释成“生产斗争”。 在自然科学领域,为了准确判断一门学科的属性,将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生产斗争)这两种实践形式加以区分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把人类社会活动都解释成阶级斗争,既不合乎道理,也不合乎事实。 人类历史的早期和未来,都是无阶级的社会。没有阶级不等于没有社会,没有阶级斗争不等于没有别的社会活动。因此,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在时间上要长于阶级斗争;社会科学的覆盖面自然也应因此而大于“阶级斗争知识的总结”。 邓小平有个著名的主张:“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这一主张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赞同和拥护。而这里说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显然不属于自然科学领域而属于社会科学领域,却不能归结为“阶级斗争知识的总结”。也就是说,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人类社会活动的内容也并不全是阶级斗争。 我国现行学位专业目录将所有学科归并为12个门类——理、工、农、医、文、史、哲、教、经、管、法、军。按照前述观点,这12个门类可归并为两类自然科学,三类社会科学。 (1)认识自然知识的总结构成基础科学,也即学位目录中的理学。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使用的名称是“理论自然科学”,从表达概念的准确性看,恩格斯的用语好像更好一些。一则“基础”一词使用的场合太多,负担实在太重;二则任何一门学科(包括社会科学)都应有其基础理论部分,也都有其应用部分。因此,理学——理论自然科学,也应划分为基础理学和应用理学两部分。“数、理、化、天、地、生”属于基础理学,其学科边界在今天应当具有高度的稳定性。而应用理学的形成和学科划分,则应当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事业的发展而前进。 (2)改造自然知识的总结构成技术科学——农学、工学和医学。 (3)组织物质文明建设知识的总结——经济学和管理学。 (4)文化建设知识的总结构成人文科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 (5)解决社会冲突(包括阶级斗争)知识的总结——法学、军事学。 2 对现行“学位专业目录”的一些看法 (1)在“管理学”领域仍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混淆的问题:“工业工程”和“土地资源管理”都是既可授“管理学”学位,也可授“工学”学位。这是对学科属性认识上的混淆,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不是一回事。 20世纪80年代“学位专业目录”中的学科门类只有11个——没有“管理学”。当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无论社会管理还是企业管理,都还沿袭着经验式的管理。对于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特别是数学方法进行管理的学问,人们普遍甚为陌生,好像觉得这只应该是工程技术界的事。所以,像“管理工程”、“技术经济”这类专业,就统统划入了“工科”。现行“学位专业目录”增设了“管理学”门类,这种混淆已有很大改变,只是改变得不够彻底。 (2)应用理学与工学混淆:“资源勘查工程”划入工学是其突出表现。资源勘查活动从本质上说只是一种认识自然的活动,它虽然要为开发利用资源的生产活动服务,却并不等于这种生产活动本身。把这类专业划入工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有关院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思路的混乱。 (3)有“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有“环境学”,有“生态学”,却没有“资源学”的位置。按照前节“先有自然科学,后有社会科学”的观点,既然自然资源及研究其自然属性的“资源学”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事物,围绕自然资源的经济关系又从何而来?“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又存在于何处?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归属于“理论经济学”也值得推敲。读者在后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到,资源学同环境学、生态学一样,都属于应用理学,其研究对象有着具体的物质存在形态。研究这种具体事物经济关系的,只应归属于应用经济学,而不该是高度抽象的理论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