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03)06-0076-04 1 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特点 1.1 景观类型多样化 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既不同于城市中心景观,又不同于自然景观。其特点之一是大小 不一的居民住宅和农田混杂分布;既有居民点、商业中心,又有农田、果园和自然风光 。地方民居各有特色,风土人情迥异。城市边缘区乡村通过建筑物、耕地物与自然环境 的相互作用,以其相互简洁的造型,因地制宜、生动活泼的布局,向我们展示了人工与 自然、建筑与风景、已塑造与未塑造因素之间的和谐与美。同时城市边缘区景观也以其 小尺度及富于变化、给人以丰富体验的空间和形式语言,体现着民俗与现代文化。 1.2 景观稳定性差 城市边缘区乡村是城市环境向农村环境转化的过渡地带,是景观最复杂、最富变化的 地区。由于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展,引起乡村景观格局分散而混乱。道路廊道的延伸,独 立工矿、居民点的兴建使得乡村景观被分割得支离破碎,既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也不 利于城区规划建设的实施。 1.3 景观多功能化 从功能上谈,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主要任务是为市区及自身提供新鲜、卫生、营养 的蔬菜、水果、禽蛋等副食性农产品,但同时由于其紧邻着有“钢筋水泥森林”之称的 城市。因此,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还兼有为市区及郊区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 及观光、休闲与游憩场所与机会的功能,以及具有为城市形成生态屏障、调节气候、涵 养水源、防风固沙、美化环境的功能。 2 指标体系的构建 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规划必须体现出乡村景观资源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生产、保护与 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观光资源3层次功能。传统乡村景观仅仅体 现了第1个层次的功能,而现代乡村景观的发展除立足第1层次的功能外,越来强调后2 个层次功能[1]。3个层次功能具体表现在社会效应、生态质量、美感效果三方面。其中 ,社会效应反映乡村景观为城市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生产,给区域内人们带来收入,创 造财富;生态质量主要反映乡村景观维持生态平衡的状况及景观生态破坏程度;美感效 果反映乡村景观对人们心理和生理作用所产生的美学效应。 文章从上述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3层次功能的具体涵义出发,并考虑到目前国内外有关 景观评价的各种方法[2~9],构建了4个层次的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1层次是目标层(Object),也即评价目标,即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综合评价指数。 第2层次是项目层(item),即包含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3层次功能:社会效应、生态质量 、美感效果。第3层次是因素层(factor),即每一个评价准则具体有哪些因素决定。第4 个层次是指标层(indicator),即每一个评价因素有哪些具体指标来表达。具体结果见 表1。 3 建立评价模型 3.1 确定指标的标志值 按照上述构建的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在确定各单项指标的标 志值时,首先借鉴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教授提出的现代化10项标准、联合 国社会发展研究所1990年提出的按贫富区分的社会指标体系21项国际标准,以及其它专 项国际标准,同时参考我国统计局提出的小康社会指标和国家一级环境质量标准,综合 分析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中各单项指标的标志值(表1)。 表1 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标志值[1] Tab.1 The index system and the weights and the mark numbers of indicators of the integrative evaluation of rural landscape in urban fringe
文章以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综合评价为总体目标(A),相对于总体目标而言,项目层(B )之间的相对重要性通过专家评判构造评判矩阵如下
其中,B[,1]为社会效应,B[,2]为生态质量,B[,3]为美感效果。通过计算,上述矩阵 的特征向量W(即项目层排序权
3.3 构建综合评价模型 3.3.1 构造指标特征值矩阵。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综合评价体系中的每一个单项指标 ,都从不同侧面来反映乡村景观的情况,要想反映全貌还需进行综合评价,我们运用综 合评价方法构建模型。设系统由m个待优选的对象组成备选对象集,有n个评价因素组成 系统的评价指标集,每个指标对每一个备选对象的评判用特征值表示,则系统由n×m阶 指标特征值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