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地理学及其对经济地理学范式的修正

作者简介: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朱华友(1967-),男,安徽枞阳人,安徽省宿州师专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在读博士, 主要从事新经济地理学及产业区位等方面的研究。

原文出处:
地域研究与开发

内容提要:

文章从理论、方法和实证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背景,进而对其主要 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概述。认为,正如经济地理学所言,新经济地理学存在很多 方面的不足,如对研究空间的模糊化、强调研究方法的模型化、外部经济的片面化、区 位形成的历史偶然性等,但是新经济地理学在很多方面,如对市场结构的强调、对过于 经验化描述的摒弃以及报酬递增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影响等表现出对经济地理学范式的修 正。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4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90-06;F1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03)06-0001 -05

      1 新经济地理学的提出

      新经济地理学不是一门完整的学科,其研究内容散见于一些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的论著 中,以克鲁格曼(Krugman P.)为代表。他们重新重视空间的主要原因:一是试图将经济 地理学作为主流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带入经济学;二是他们发现经济学上的一些重要理论 如国际贸易新理论、新增长理论等只有落实到空间上才能得到实证[1]。新经济地理学 对空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展开。

      1.1 对贸易和增长理论的新认识

      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与国际贸易新理论及国际新增长理论的产生密不可分。其理论形 成于20世纪80~90年代。

      传统的区域发展和贸易理论是以亚当·斯密(Smith A.)的绝对成本论、大卫·李嘉图( Ricardo D.)的相对成本说和俄林(Ohlin B.C.)的资源禀赋说等理论为基础的,其前提 假设是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然而,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许多对国际贸易进行 实证研究的学者都认为,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如要素禀赋相似的工业化国家之间的 贸易、产业内贸易及专业化等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无法予以适当的解释。传统的增长 理论把分析经济增长的重点放在资本和劳动等资源性要素变量分析上,而在现实中,非 资源性要素——技术、制度等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外 部性、技术进步和报酬递增的模型化成为增长理论进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新增长理论把 知识内生于长期增长模型,这不仅使增长理论及其贸易促进增长的机制动态化,而且还 为它们提供了微观基础。许多具有外部收益递增和知识外溢效应的内生型增长模型的出 现,标志着新增长理论的产生。

      1.2 产业组织理论的成就

      尽管建立在报酬递增理论之上的贸易很容易用常理来说明,但克鲁格曼认为,建立该 理论的模型则是非常困难的,主要障碍是市场结构问题[1]。报酬递增与不完全竞争在 理论上是相悖的,经济学家特别是贸易理论家通常把他们的数学模型建立在完全竞争这 一假设条件上。20世纪70年代产业组织理论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经济学家们提供 了一系列不完全竞争的模型,特别是在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里茨(Stiglitz)将张 伯伦(Chamberlim)的垄断竞争形式化以后。

      1.3 贸易和区位的联系

      导致“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还因为经济地理学为新理论提供了一个思想和实证的空 间。克鲁格曼认为,为了理解贸易,理解导致地方和区域产业集中的过程是必要的。在 不完全竞争的世界中,国际贸易既是由比较优势驱动的,也是由报酬递增和外部经济驱 动的,这些外部经济更多的体现在地方和区域层面上,而不是体现在国家和国际层面上 [2]。

      2 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范式

      “范式”的概念来源于托马思·库恩1962年发表的著作《科学革命的体系》,但是在 使用这个术语时很不统一。马斯特曼从中归纳出三类主要的范式概念:(1)抽象范式(或 形而上学的范式),它可以等同于“世界观”或一般研究原则;(2)社会学的范式,指具 体的科学成就或科学家共同体;(3)工艺的或制作的范式[3]。现在,这一概念更多地是 指一种广义的模型、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体系或一种理念。应该说新经济地理学的范式 体现在上述的各个方面。

      2.1 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主题

      新经济地理学建立在传统贸易理论、增长理论及区位理论等基础上,以报酬递增和不 完全竞争理论为理论前提,将反映区域经济发展和集聚机理的经济科学理论与空间研究 相结合,形成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如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理论、外部经济和产业 集中理论、经济和货币一体化理论、复杂性理论等。马丁(Martin R.)和桑尼(Sunley

      P.)认为,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主题集中在两个方面: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区域增长 集聚的动力[4]。

      克鲁格曼首先将贸易和区位联系起来,认为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对于决定贸易、集 聚和专业化比收益递减和完全竞争更加重要[5]。这里,报酬递增是问题的实质,反映 了贸易和区域专业化的相似的空间集聚的机制。为了解释空间集聚的机制,新经济地理 学从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假设出发,认为外部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的相互作用 是解释区域产业集聚和区域“中心-边缘”形成的关键[6]。克鲁格曼的模型表明,高运 输成本将阻止产业地理集聚;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企业将在某一地点集聚,形成规模 经济;如果运输成本继续下降,则企业不必接近市场布局,且产业会出现分散。然而, 由于运输成本将保持一定水平,生产和需求的循环关系将使那些起始条件较差的地区的 工业吸引到起始条件较好的地区来。关于空间集聚的动力,克鲁格曼强调马歇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