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119.9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克服自然资源短缺和基础工业弱小的制约,凭借相对的区位优势,得风气之先,扬“能工巧匠”之长,突破“自求平衡,自成体系”的封闭式内向循环传统发展模式,在传统经商意识催化和当地能人的示范带动下,依靠民间资金培育产权明晰的多元化投资主体,个体、私(民)营和股份制经济竞相发展、壮大,逐渐形成小型化、多元化、产品特色鲜明的区域块状经济。也正是这一顺应需求导向、内联外引、尽施地方特色(长)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使得浙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自1978年的123.72亿元发展到2001年6748.15亿元,年均递增13.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各省、市、自治区中的位次从改革之初的第12位跃升到第4位,2001年达到14655元。在2002年度百强县评比中,浙江占了24个,所占比例居全国各省市首位[1,2]。同时,区域块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浙江农村工业化进程,又为浙江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构筑了一种有效的空间集群地域组织模式,并产生良好的规模效应和相应的人口空间聚集效应,进而促进了农村城市化发展。如宁波依托“奉帮裁缝”的传统技艺,服装产业名噪一时;绍兴倚借“日出华舍百丈绸”的传统经济,轻纺商贸城发展富甲一方;义乌弘扬“鸡毛换糖”的货郎担精神,小商品贸易云集天下……。柳市低压电器、海宁皮革服装、永康五金制品、嵊州领带、诸暨大唐袜业等闻名全国。至今,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引起了经济理论研究者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3-5]。 2 浙江区域块状经济—产业集群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 浙江“区域块状经济”这种新型的产业空间集群组织形式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一种偶然的经济现象,而且特定历史背景、人文环境及资源压力和市场竞争条件下产生的必然经济运动的结果,是浙江人在培育市场经济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成功发展模式。据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2001年的调查资料表明[5],在浙江省86个县市区中,有85个县市区形成了块状经济,年产值超亿元的区块519个,广泛分布在工业中的175个大小行业;所涉及的工业企业23.7万家,吸纳就业人员380.1万人(表1)。 表1 浙江省区域块状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注:资料来源,表中数据根据文献[1],[5]整理而成。 以区域经济理论为依据,从县域地理背景、土地资源结构、产业集聚规模及经济结构、科技生产力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开放度等方面考虑,结合资料来源及数据收集的可能性和准确性,以县(区)为单位,拟定浙江省“区域块状经济”地理空间分布特征数量分析指标体系(见表2)。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区域块状经济”的地理分布特征进行数量分析。 表2 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地理分布特征分析指标体系
图1 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地理分布图 Fig.1 The distribution map of regional mass economy in Zhejiang province (2000') 根据表2指标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系统聚类分析,所得结果表明(如图1)所示,浙江“区域块状经济”的趋同性是显而易见的。按其成因和地理位置可将浙江省“块状经济”概括为:环杭州湾平原区位型、浙东南沿海“温州模式”型、浙中金衢盆地资源匮乏开拓型和浙西南地方资源开发型等四大特征分区(表3)。 表3 浙江“区域块状经济”特征分区归纳结果(2000年)
3 浙江区域块状经济绩效分析 区域块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浙江农村工业化进程,又为浙江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构筑了一种有效的空间集群地域组织模式,并产生良好的规模效应和相应的人口空间聚集效应,进而促进了农村城市化发展,如义乌依托小商品市场兴商建市,绍兴柯桥依托轻纺特色产业形成绍兴的新县城,永康依托五金城建设中等城市等。也正是这一顺应需求导向、内联外引、尽施地方特色的“区域块状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浙江社会经济得到了全面地发展。 3.1 区域块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为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构筑了一种有效的地域空间组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