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世纪世界体系论述评

作 者:
江华 

作者简介:
江华,温州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副教授,博士,温州 325015。

原文出处:
历史教学问题

内容提要:

阿布—卢格霍特认为十三世纪的商业扩张和蒙古人的征服形成一个包括欧亚大陆的世 界体系,它由八个次体系构成,亚洲(尤其中国)是世界体系的中心。十四世纪中期瘟疫 的流行瓦解了这一世界体系,并使东方受到沉重的打击,但为西方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阿布—卢格霍特的十三世纪世界体系论对我们重构世界史有重要的启示。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04 年 12 期

字号:

      美国西北大学教授珍尼特·阿布—卢格霍特是世界体系学派的一个重要人物,她抛弃 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重构了一个超越帝国范围并包括大部分欧亚大陆的十三世纪 世界体系。集中体现这一观点的著作《欧洲霸权之前:公元1250—1350年的世界体系》 曾获得美国社会学会1990年杰出著作奖。授奖委员会对这部著作予以很高的评价:“这 部著作写得很漂亮,它的范围可以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和费尔南·布罗代尔所涉及的 范围相媲美……通过强调从杭州到布拉格共同拥有的文化和商业制度,阿布—卢格霍特 富有实质性的分析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以往对]现代世界体系所作的欧洲中心论的解释。 ”(注:王正毅:《世界体系论与中国》,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78页。)在此,笔 者以《欧洲霸权之前》为基础,结合她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十三世纪世界体系论作一简 要的评述。

      十三世纪世界体系的形成

      前1500年的世界体系一直是世界体系学派内部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这一争论主要围 绕两点:首先,有没有前1500年的世界体系?沃勒斯坦为代表的布罗代尔中心认为只有 一个现代世界体系,前1500年只有世界帝国,世界帝国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世界体系;弗 兰克、蔡斯—杜恩、威尔金逊和阿布—卢格霍特等则认为存在一个或多个前1500年的世 界体系。其次,什么样的前1500年世界体系?弗兰克认为仅有一个5000年的世界体系,1 500年前后没有质变和断裂;蔡斯—杜恩认为在资本主义方式主导的世界体系之前存在 以血缘关系方式和纳贡方式主导的世界体系;威尔金逊提出中央文明/世界体系这一概 念,认为它起源于公元前1500年的中东;阿布—卢格霍特则认为存在一个十三世纪世界 体系,现代世界体系是在十三世纪世界体系基础上的重构。她指出,沃勒斯坦的世界体 系并非在漫长的16世纪(1450—1640年)出现于西欧一隅,而是在更早的时候出现于欧亚 大陆,由区域间贸易所构成的世界体系在空间上超越了任何帝国。(注:Janet L.Abu-Lughod,The World-System Perspectiv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History,History & Theory,Vol.34,No.2,1995.)囊括绝大部分欧亚大陆的十三世纪的 世界体系是前1500年世界体系发展的极限。

      阿布—卢格霍特认为商业和地理的扩张导致十三世纪世界体系的诞生。一方面,技术 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产生了相对较多的剩余价值,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遥远 社会间联系的建立。另一方面,蒙古人的扩张将原先分散的各个次体系联系起来,蒙古 人的征服虽然没有促进技术和工业生产能力的飞跃,但创造了一个促进较低风险和保护 费用的陆上运输环境。因而,十三世纪后半期原先各个独立的世界经济合并成为一个相 互依存的世界体系。十三世纪世界体系的地理重心是东地中海和印度洋南边出口之间以 及地中海和中亚之间的大陆桥,蒙古人的征服打通了大陆桥,世界体系由这个地区向东 西方向连结,向西连结地中海和西欧,向东连结中国和印度,使世界体系保持平衡。

      十三世纪世界体系由八个次体系构成。它们分别是西欧圈、地中海圈、欧亚大草原圈 、埃及红海圈、中东波斯湾圈、阿拉伯海西印度洋圈、东印度洋东南亚圈、中国南洋圈 ,各个次体系相互重叠形成一个世界体系。每个次体系的中心是大城市,而非国家。这 些大城市是生产、金融和贸易中心,其中一些贸易中心可以在不依赖周围农村的情况下 存在。大城市是世界体系网络上的结,它们构成了一个国际商业网。特别重要的贸易中 枢城市大多处于次体系的重叠区域,如威尼斯和热那亚、君士坦丁堡、开罗和马六甲等 。在十三世纪世界体系中,大城市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一个地区一旦离开了维持与 外部联系的城市中心,就要陷入阴暗的糊口世界。”(注:Janet L.Abu-Lughod,Before European Hegemony:The World System A.D.1250-1350,Oxford University Press,p.13;p.335;p.364;p.362;p.8;p.178;p.130;p.132;p.141;p.147.)

      十三世纪世界体系同时也是由不同的区域经济构成。它们包括:(1)大的农业社会,如 中国和印度,工业生产以加工农业原料为主;(2)小的城邦港口,如威尼斯、亚丁和马 六甲等,它们的功能是买办性的;(3)战略地位重要的地区,如南印度、香槟、撒马尔 罕、利凡特和波斯湾沿岸的港口,它们是贸易伙伴们的集散地;(4)重要的原料产地, 如产优质羊毛的英国、产樟脑的苏门答腊、产香料的印度群岛和产宝石的锡兰等,它们 的原料是别的地方所没有的。这些经济的区域性并非世界体系产生的原因,而是世界体 系内部分工的产物。因此,“所有这些地区不仅互相贸易和处理他者的过境商品,而且 开始管理他们的内部经济以迎合世界市场的需要。”(注:Janet L.Abu-Lughod,Before European Hegemony:The World System A.D.1250-1350,Oxford University Press,p.13;p.335;p.364;p.362;p.8;p.178;p.130;p.132;p.141;p.147.)

      十三世纪世界体系的特点

      十三世纪世界体系与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和弗兰克和蔡斯—杜恩等人的数千年的 世界体系相比具有三个特征。首先,十三世纪世界体系各个部分的构成是平等的。阿布 —卢格霍特指出:“十三世纪世界体系以不同的规则组织起来。在十三世纪和十四世纪 上半期,没有唯一的霸权,一些共存的中心力量经由冲突和合作关系统一起来。因为体 系是没有等级的,在这个意义上没有唯一的霸权能够命令他者进行生产和贸易,没有地 理实体能被说成居于中心。然而,中心、半边缘和边缘是存在的”(注:Janet L.Abu-Lughod,Before European Hegemony:The World System A.D.1250-1350,Oxford University Press,p.13;p.335;p.364;p.362;p.8;p.178;p.130;p.132;p.141;p.147.) 总的看来,8个次体系有3—4个中心区,每个中心区有一个或数个霸权,但没有唯一的 次体系获得整个体系的霸权。(注:Janet L.Abu-Lughod,Discontinuities and Persistence:One World System or a Succession of System?,in The World System:Five Hundred Years of Five Thousand?,edited by Andre G.Frank and Barry K.Gills,Routledge,1993,pp.278-291.)据此,十三世纪世界体系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 析:在区域层面上,既有中心/边缘关系,又有霸权;在整个世界体系层面上,存在中 心/边缘关系,但没有霸权。虽然阿布—卢格霍特没有为我们提供一张世界体系中心、 半边缘和边缘的明细表,但是根据她论述的生产水平、社会发明和剩余价值的流向,我 们可以判断出中心在东方,尤其是在中国,边缘在欧洲,中间的大多数地区是半边缘。 十三世纪世界体系的各个构成部分是平等的,他们之间流动的是商品和剩余价值,没有 一个霸权通过政治—军事手段来破坏这种平等关系或在中心/边缘关系中渗入非经济因 素。正如阿布—卢格霍特所描述:“(13世纪世界体系的)全部贸易模式包括多个力量相 对平等的游戏者,没有某一个参加者统治整个世界体系,大多数参加者(蒙古可能例外) 从共存和共容中获利。个别统治者只在他们自己的港口和内陆中心控制贸易和贸易者, 但控制全部体系的野心似乎超越了他们的能力和愿望”。(注:Janet L.Abu-Lughod,Before European Hegemony:The World System A.D.1250-1350,Oxford University Press,p.13;p.335;p.364;p.362;p.8;p.178;p.130;p.132;p.141;p.147.)其次,十三世 纪世界体系是非常先进的。阿布—卢格霍特指出,在十三世纪世界体系中,初级产品是 短程贸易的主要部分,制造品则是远距离贸易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些产品的生产必须 是充分的,既能满足国内的需求又能满足出口。所以,这个体系所有参加者的生产才有 剩余,假如劳动力的转移方式及组织工作的方法不是很先进的话,达到这些是不可能的 ……商品的转移,价格的确定,交换率的认同,合同的执行,信用—关于资金和商品落 足于他乡—的扩展,伙伴关系的形成,记录的保持,承诺受到尊重。我希望说明13世纪 的世界体系是如何的先进。”(注:Janet L.Abu-Lughod,Before European Hegemony: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