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56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2004)04-0154-04 一 19世纪中叶,正值英国的多事之时,在印度各地爆发起义,在远东与中国的战争,在 近东对土耳其的争夺,使英国疲于应付,无暇顾及中亚,因而放慢了与俄国在中亚的争 夺。而此时的俄国已占领中亚三汗国,其势力已近逼阿富汗、帖克土库曼及波斯等地, 对英属印度虎视眈眈。 面对俄国在中亚咄咄逼人的强劲态势,英国保守党主张对俄国采取强硬政策,维护其 在中亚的既得利益。1874年,英帝国保守党在大选中获胜,保守党领袖迪士累利(1874 —1880年任职)出任英帝国首相。当时,世界上资本主义各国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自 由竞争的工业资本主义转化为垄断资本主义。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商品与资本对外输出的 增加,国家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发生了第二次殖民化,即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高潮 。这必然使英帝国在对外政策上面临着法德奥俄等后起资本主义国家的严重挑战。为保 持英帝国在欧洲和全世界的威信,迅速走出格莱斯顿时代的“光辉孤立”政策的困境, 他上任后,对英帝国的对外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一方面,重返国际舞台,积极参与国际 事务,在近东支持土耳其控制海峡,利用俄奥矛盾对付俄国,恢复英帝国的霸主形象; 另一方面,竭力在亚洲的中亚和东南亚地区、远东的中国,在非洲的埃及、刚果河流域 和南部非洲等地进行殖民扩张,攫取廉价原料,扩大海外市场;以此为导向,英帝国也 相应调整了它的中亚政策,并出台针对中亚的“前进”外交政策。其宗旨就是以英国强 大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实力为依托,通过军事干预、外交恫吓、贸易封锁、扶植傀儡等方 式,扩大其在中亚的势力范围。为顺利实施该政策,1876年英政府任命李顿为印度总督 (诺斯布鲁克此前已辞去印度总督一职),推行“前进”外交政策。李顿上任后,迅速扭 转了英印当局对英国“前进”政策的消极观望态度,将这一政策在中亚付诸实施。 二 英属印度殖民地的西北边境毗邻阿富汗,属英印防卫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最易受俄国 威胁,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英国和英印当局的心腹之患。英政府认为阿富汗对于印度的 安全至关重要,阿富汗如受到俄军进攻,英国当然不能漠然置之。从1872年,英俄两国 就开始互相交换有关阿富汗地位问题的照会。最后双方认定以1875年10月25日英政府的 备忘录作为协议:确认阿富汗应是不包括在俄国势力范围之内的独立国家,双方均应维 持阿富汗的领土完整。但实际上,英俄双方均不打算遵守它。李顿接任印度总督后,积 极主张派英军占领印阿边境的战略要地奎达,并以此为突破口,吞并整个阿富汗,“通 过不断前进,争取获得对印度最有利的形势,并用最小的危险和代价实现之”[1]。由 于俄国向中亚的不断渗透,致使英国在该地区的优势地位损失殆尽,这对英国来说是一 个不祥之兆。因此,掌握阿富汗的控制权,扼守住通往印度的最后一道屏障兴都库什山 ,彻底打破俄国“利用通道进入印度”[1]的幻想,已成为英国政要们亟待解决的大事 。那么,能否有效地控制阿富汗的局势,便成了英国“前进”政策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 。 1875年6月22日,英属印度的外务大臣哈米坦致信英政府,建议英国在中亚应该和俄国 一样有行动的自由。10月25日,英政府致函英国驻俄大使杜日阿,称:“由于俄国向阿 富汗边界的不断推进,长此以往,势必给英俄在中亚避免直接的接触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阿富汗领土的完整对英国来说至关重要,英政府在这一问题上有权保留完全行动的自 由。”同时又指出:“英政府不认为俄国占领谋夫可能激怒阿富汗的艾米尔,英俄在中 亚仍保持双方希望避免的直接接触。因此,英政府接受俄国的保证,俄国将来在该地区 的任何行动均限制在其势力范围之内。”[2](P613)杜日阿将英政府的这一主张转告俄 外交部。1876年7月3日,俄外交大臣哥尔查科夫复信俄国驻英大使斯畴瓦诺夫,陈述了 俄国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他说:“俄政府完全同意维持双方业已达成的各项协议,阿富 汗被排除在俄国势力范围之外,英俄政府应终止讨论涉及中亚缓冲区一类的老问题。在 保持行动自由的同时,尽可能避免双方的直接接触,在中亚所发生的任何冲突应被放在 英俄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加以解决。”[2](P613-614)尽管俄国多次承诺阿富汗在俄国的 行动范围之外,但英政府始终放心不下。李顿预言:“英俄不论是出于军事目的和政治 扩张,还是出于自身安全的本能,都会积极向兴都库什山这个最大的印度和中亚的自然 分界线推进。”[1]换言之,英国如不积极果断地采取强有力的手段入主中亚,中亚落 入俄国之手是迟早之事,只怕到时英国将悔之晚矣! 1876年,英印当局派遣英军攻占了紧靠阿富汗的边境重镇奎达。为此,英印总督李顿 在给英国的印度事务大臣索尔兹斯伯里的电报中称:“英军对奎达的占领完全符合英属 印度统治阶级的本意。我们相信,这一行动没有超越英政府中亚政策原则的限度。况且 ,此举也受到了印度当地官员和百姓的欢迎。”[3](P35)同年4月,李顿通知阿富汗艾 米尔:一个英国代表团将被派往喀布尔,以便向他通报李顿就任印度总督和英国女王兼 任印度女皇事项。什尔·阿里考虑再三婉言谢绝了李顿的要求,但李顿复信坚持要派代 表团去。双方为此事不断进行磋商。此间,俄突厥斯坦总督考夫曼曾写信给李顿,建议 英俄共同瓜分阿富汗和中亚其他穆斯林国家。他说:“俄英在亚洲有一个共同的兴趣和 一个共同的仇敌。共同的兴趣是文明,在这方面,英国应与俄国结成紧密的联盟。阿富 汗和其他中亚穆斯林国家应由英俄共同瓜分,以便使英国的边界与俄国的边界为邻,这 样,英国就可以随时借助友好的俄帝国的力量镇压印度的起义,或其他不测事件。”[4 ](P25)考夫曼的这一建议立即遭到李顿的拒绝。李顿预感到近东和巴尔干半岛的不祥之 兆会对中亚产生消极影响,担心俄国趁机干涉阿富汗事务,因而加紧英阿谈判进程。18 77年1月,在英印当局倡议下,双方重开谈判。英方代表要求派大使进驻喀布尔,遭到 阿方代表的坚决拒绝,谈判陷入僵局,英阿关系也随之紧张起来。针对日趋紧张的英阿 关系,阿富汗政府内部看法不一。阿富汗政府官员们很希望艾米尔放弃对英国的敌视, 恢复两国间的友好关系。据说艾米尔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他担心一旦让英国势力进驻 喀布尔,英国会干涉他的内政。所以,阿富汗艾米尔对英国存有戒心,把英国人的友谊 视为“写在冰上的辞句”,始终不肯在谈判中作出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