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史学界,文艺复兴史一直是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曾产生出许多学术的兴 奋点。本文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介绍,二是就相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以社会生活为焦点的文化史研究 20世纪的西方史学界,出现了历史学和社会学相互渗透的趋势(注:米罗诺夫:《历史 学家和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一书。另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史密斯 的《历史社会学的兴起》一书中有一个关于历史社会学的定义,大意是从历史的角度研 究社会结构及其变化,参见该书第4页。),文艺复兴史领域以社会生活为焦点的文化史 研究就是上述趋势的具体表现。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是中世纪时代的延续。事实上 ,发生在中世纪后期的庄园变化,城市市民阶层的变化以及银行、济贫、家族、妇女、 教育等社会现象的变化,都直接延伸或影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变化,这种变化在生 活心态问题上得到集中的体现。由勒高夫主编的《中世纪的世界》(注:勒高夫主编: 《中世纪的世界》(Jacques Le Goff,ed.,The Medieval World),柯林斯—布朗出版社 1990年版。)中的各篇论文,其突出的一点就是力图描述中世纪各阶层人士的生活心态 。达勒斯的著作《欧洲中世纪的精神生活》(注:达勒斯:《中世纪西欧的思想生活》( Richard C.Dales,The Intellectual Life of Western Europe in the Midde Ages), 美国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伍尔夫:《中世纪的哲学和文明》(Wulf,Philosophy and Civilization in the Middle Age),多佛尔出版公司1953年版。始终从文明的大视野 来研究中世纪哲学观的演变,是这方面不可多得的佳作。)则是对中世纪精神文化生活 的总体勾勒。最近翻译成中文的《欧洲中世纪生活》(注:格茨:《欧洲中世纪生活》 ,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从各个侧面展示中世纪社会生活的场景。随着研究的深化, 更多的学者认识到对中世纪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进行个案专题研究的重要性,《蒙塔尤 》(注:勒华拉杜里:《蒙塔尤》,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就是其中的成果之一。对中 世纪大学的研究是又一个兴奋点,这不仅是因为文艺复兴直接导源于中世纪大学中的古 典语言的教学研究,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中世纪的大学生活就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 缩影。拉什德尔《中世纪的欧洲大学》(注:拉什德尔:《中世纪的欧洲大学》(Hastings Rashdall,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s),牛津大学出 版社1985年版。这部著作涉及到许多与后来文艺复兴有关的学术问题,如中世纪的亚里 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影响;12世纪的人文主义和12世纪文艺复兴的特点;大学的民法和教 会法的教学问题;法律大学的起源,等等。)在描述中世纪大学城的社会生活状况时, 不时地揭示教授与学生的生活心态。对此,中国的学术界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另外像拉 斐尔的《基督教教会学校和学者》(注:拉斐尔:《基督教教会学校和学者》(Mother Francis Raphael,Christian School and Scholars),伦敦1924年版。)等也很值得参 考。以下谈文艺复兴: (一)直接就文艺复兴社会生活所作的研究 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影响下,历史学家逐渐意识到,生动的历史是由低层社会的 生活书写的。罗斯的《伊丽莎白文艺复兴时期的生活和社会》(注:罗斯:《伊丽莎白 文艺复兴时期的生活和社会》(A.L.Rowse,The Elizabethan Renaissance——The Life of the Society),伦敦1971年版。)和张伯伦的《文艺复兴时代的日常生活》(注:张 伯伦:《文艺复兴时代的日常生活》(E.R.Chamberlin,Everyday life in Renaissance Times),伦敦1969年版。)是两本各有特色的专著。其共同特点是,都有对典型社会生 活场景的描写,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历史记述效果。他们的社会生活史研究又以深厚的 学术素养作基础(注:罗斯有《伊莎白时代英国的扩张》(A.L.Rowse,The Expansion of Elizabthan England,伦敦1957年版)等各类学术著作;张伯伦则有《意大利文艺复兴 的世界》(E.R.Chamberlin,The World of the Italian Renaissance,伦敦1982年版) 等专题性著作。)。比较而言,罗斯的著作分类比较细,更关注普通的底层社会生活, 如绅士的角色、食物与卫生、性、习俗、巫术与占星术,等等,张伯伦的著作则比较宏 观。 (二)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家族史研究 文艺复兴时期各个层面的家族变化究竟对当时及以后欧洲历史的变化产生了何种影响? 这一问题鼓动着对意大利美狄奇家族、波吉亚家族、维斯康提家族等的持续研究热情。 这些家族不时以暴君统治等形式出现,将“美德与恶行在15世纪的意大利诸国家中奇怪 地结合在一起”(注: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79年 版,第14页。),不仅对当时佛罗伦萨、米兰等城市国家的历史有独特的作用,而且对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和文化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对当时教廷的政治角色 转换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学者较多地关注美狄奇家族的文化个性和成就,而忽略 了这一家族成员在驾驭党派之争、实施可操作性统治等方面的实验。与其他有关美狄奇 的著作相比,塞维尔的《美狄奇》(注:塞维尔:《美狄奇》(Schevill,The Medici), 伦敦1950年版。)更关注美狄奇家族各重要人物的统治方式问题。在研究波吉亚家族时 则处处感到评价的困难。相关问题包括:如何从波吉亚家族的历史来全面地认识恺撒· 波吉亚?如何从当时意大利与欧洲社会的国际背景来评价恺撒·波吉亚的历史作用?恺撒 ·波吉亚的政治策略、手段与当时意大利共和国的社会政治特点有何关系?当时历史学 家和政治思想家心目中的恺撒·波吉亚和以后各种历史研究中的恺撒·波吉亚有什么差 异?等等。波吉亚家族研究方面先后有不同层次的著作面世,其中马里特的成就最受学 人推崇(注:马里特:《波吉亚:文艺复兴时期一个王朝的兴起与衰落》(Michael Edward Mallett,The Borgias:the Rise and Fall of a Renaissance Dynasty),伦敦 1969年版。)。布拉福德的著述属于有相当学术根底的传记类作品(注:布拉福德:《恺 撒·波吉亚:他的生平与时代》(Sarah Bradford,Cesare Borgia——His Life and Times),韦登菲尔德—尼柯尔森出版社1981年版。)。张伯伦则写有图文并茂的大众读 物(注:张伯伦:《恺撒·波吉亚》(E.R.Chamberlin,Cesare Borgia),国际文献出版 社1969年版。)。对恺撒·波吉亚的妹妹卢克蕾西娅的研究是另一个热点,其中首推格 利格罗维斯的研究成果(注:格利格罗维斯:《卢克蕾西娅·波吉亚》(Ferdin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