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战略与对外政策调整

——20世纪40—60年代冷战态势的演变

作 者:
徐蓝 

作者简介:
作者徐蓝,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37)

原文出处:
浙江学刊

内容提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全球扩张大战略和苏联的保障国家安全大战略之间发 生了直接碰撞。两国依据不同的大战略而实行的相互对立的外交政策最终导致冷战的爆 发并走向高潮。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出现的新形势使美苏各自的外交政策进行了有限 调整,从而在东西方关系中形成了缓和与对抗并存的局面。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04 年 01 期

字号:

      冷战是20世纪后半期留给人类历史的深刻印记。国际学术界对冷战的研究与冷战的发 展演变同步进行。在冷战期间,西方学术界特别是美国学术界先后出现了正统派、修正 派、后修正派;冷战结束后又出现了被称为“冷战史新研究”的学术现象。(注:概括 地说,“正统派”在40—50年代占据主流,他们认为,苏联寻求世界霸权是导致冷战爆 发的主要原因;“修正派”在60年代成为主流,他们认为,美国对苏联的政治经济和军 事压力是冷战爆发的重要原因,美国的强硬政策和行为方式迫使斯大林与西方敌对;“ 后修正派”于70年代兴起,他们认为,美苏两国领导人的实用主义政策以及双方的一系 列错误与误解,是冷战发生的重要原因,双方对冷战的爆发都负有责任,值得注意的是 他们把研究的视野扩大到了欧洲和亚洲,探讨了英国、中国和朝鲜等国家在冷战中的作 用。有关西方学者研究的基本状况,可参见Joseph Smith,The Cold War,Second Edition,1945-1991,Blackwell Publishers Inc.1998,pp.19-26.冷战结束后,随着 大量的多国档案的解密,学术界出现了新一轮冷战研究高潮。在美国出现了以“后修正 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J·L·加迪斯为代表的“冷战史新研究”的学术现象,其基本 观点是:冷战是苏联挑起的,斯大林应该对冷战的发生负主要责任,参见John L.

      Gaddis,We Now Know:Rethinking Cold War Hist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有关“冷战史新研究”的介绍,参见戴超武:《新冷战史与当代美国外交史学思潮》, 《美国研究》1999年第1期;白建才:《近年来美国的冷战史研究》,《历史研究》200 2年第1期;陈兼、余伟民:《“冷战史新研究:源起、学术特征及其批判”》,《历史 研究》2003年第3期。)俄罗斯学术界对冷战的研究也有新的进展。(注:冷战时期苏联 学者关于冷战研究的情况,基本上是官方看法,即将美帝国主义所奉行的“实力政策” 视为冷战起源,苏联的反应是防御性的。关于苏联的官方观点,可参见[苏]A·C·阿尼 金等编:《外交史》(中文版)第五卷上册,三联书店,1983年,第八章。冷战结束后, 一些俄罗斯学者开始从新的角度探讨苏联在冷战起源中的作用,并认为西方国家和苏联 对冷战的发生和发展都负有责任,见Mikhail Narinsky,Soviet Foreign Policy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Gobriel Gorodetsky ed.,Soviet Foreign Policy 191 7-1991,A Retrospective,Frank Cass,1994,pp.105-110.其他具体的研究情况,可参见 张盛发:《斯大林与冷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6—8页。)近十几年来 ,冷战史研究也成为中国学术界的热点问题。(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著述是时殷弘 :《美苏从合作到冷战》,华夏出版社,1988年;白建才主编:《美苏冷战史》,陕西 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黄正柏:《美苏冷战争霸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年;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章百家、牛军主编:《冷 战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以及2002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冷 战年代中的中国与世界》丛书中的《斯大林与铁托——苏南冲突的起因及其结果》(沈 志华编著)、《北京与莫斯科:从联盟走向对抗》(李丹慧编)、《美苏冷战的一次极限 ——加勒比海导弹危机》(杨存堂编著)等。)这些研究成果见仁见智,开阔了学界的视 野,启发了学者的思路,推动着我国冷战史的研究。本文尝试从美国和苏联在二战后国 家大战略的确立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两国对外政策的角度,揭示20世纪40—60年代以美苏 为主要对手的冷战从爆发到走向高潮再到缓和与对抗并存的内在原因,并构建这一历史 时期内冷战发展的基本图景,以求教于方家。

      一

      所谓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分别以它 们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 切方面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冷战不仅具有传统的大国利益冲突的实 在内容,具有明显的地缘政治与战略特点,更以其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为主要特征;另 外,冷战双方在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竞赛的同时,又具有使美苏两国之间始终 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注:关于冷战中的双方自我控制机制的分析,参见

      John Lewis Gaddis,The Long Peace:Inquiries in th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pp.215-245。这种自我控制机制,在古巴导弹危机中 运用得最为突出。)

      那么,冷战发生的基本原因是什么呢?今天,当我们从历史的长镜头中去考察冷战起源 这一国内外学术界的持续不衰的研究课题时,至少要考察冷战爆发的国际背景,以及美 苏在国家大战略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所谓“大战略”,是指一个国家无论在战时还是 处于和平时期,它的最高层面上的战略,即指该国的最高领导层力图集中他们的全部政 治经济和军事目标,利用军事的和非军事的手段,诸如利用其经济、人力与物力、技术 与文化的资源,以及外交与道义方面的压力,去保卫和加强他们所认定的本国最为长远 的最高国家利益。(注:关于“大战略”的论述,可参见Paul Kennedy ed,Grand Strategies in War and Peace,Yale University Press,1991,pp.2-7;Henry Liddell

      Hart,Strategy,New York,1974,p.322.另外,这里所说的大战略,也是对各国政府在 具体贯彻这一大战略中所制定的军事、外交等各种战略和策略的一种区分。)

      概括地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为冷战的爆发提供了条件;而美苏两 国的国家大战略之间的激烈碰撞,以及它们依据各自国家的大战略而制定的对外政策, 则最终使冷战未能避免。(注:西欧国家特别是英国在冷战爆发中的作用,是学术界探 讨的课题之一。概括地说,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西欧对美国对苏联在欧洲构成的军事威 胁漠然视之感到不安,并最终成功地说服美国直接介入到欧洲的事务当中,因此美国是 由于被“邀请”而不是由于它的主动扩张而获得了一个“帝国”。参见Robert Frazier ,Did Britain Start the Cold War?Historical Journal,Vol.27,1984,pp.715-2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