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国近代史研究概况

作 者:

作者简介:
虞和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006

原文出处:
近代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4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02年度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进展状况,就各学科研究所表现的共同特点而言,主要是:理论探讨争鸣热烈,方法创新坚持不懈,领域开拓有所成就,热点讨论多有收获,旧题新论层见叠出。这些特点的集中表现则是:在理论探讨上,重点讨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问题;在方法创新上,政治史方面出现了从社会史角度研究政治问题的力作,抗战史方面进一步研究了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经济史方面有学者采用新制度经济学分析经济制度变迁问题;在领域开拓上,社会史方面公共卫生研究成果颇有新人耳目之感,抗战史研究出现了日本侵华理论问题的讨论;在讨论热点上,晚清政治史较多地研究了辛亥革命问题,民国政治史较多地分析了国共关系问题,中外关系史较多地讨论了中日关系问题,在这些热点讨论中也提出了不少值得注意的新见解。各学科研究进展的具体情况,则有下述表现。

      史学理论研究

      2002年的史学理论研究,主要是围绕蒋大椿在2001年发表的论文《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注:《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展开讨论。

      蒋文发表不久,吴英、庞卓恒随即与之商榷。他们认为,蒋文所指的那些唯物史观的理论缺陷,实际上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缺陷,而是后人对唯物史观的误释或曲解造成的问题;而蒋文对那些理论缺陷的纠正,不但没有更接近于真理,反而增加了更多的困惑。(注:吴英、庞卓恒:《弘扬唯物史观的科学理性》,《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王锐生认为,蒋文与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它忽略了20余年来人们做过的回到马克思和发展马克思的工作。(注:王锐生:《唯物史观:发展还是超越?》,《哲学研究》2002年第1期。)

      由上述两篇商榷文章开始,对蒋文的讨论逐渐升温。2002年4月18日,教育部高等学校社科中心与中国史学会、北京市历史学会共同举办“唯物史观与社会科学研究研讨会”,会议就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唯物史观的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推动理论创新,唯物史观与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等,进行了讨论,金冲及、李文海、陈先达等知名学者做了发言。(注:李珍:《“唯物史观与社会科学研究研讨会”综述》,《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第5期。)随后,《高校理论战线》自第5期开始开辟专栏,陆续发表了一组文章。10月12日至14日,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的倡议,由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世界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和《历史研究》杂志社,联合召开了史学理论座谈会,就如何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的议题进行了座谈。(注:《坚持唯物史观指导,繁荣中国历史科学:中国社科院史学理论座谈会侧记》,《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10月27日至28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北师大史学研究所主办的“新中国史学的成就与未来”研讨会也专门讨论了坚持唯物史观的问题。上述三次会议,虽并非专为蒋文所召开,但讨论的主旨却与蒋文密切相关。

      在所发表的论文中(注:陈先达:《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与当代价值》,《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第5期;沈长云:《在历史研究中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郭小凌:《论唯物史观及其历史命运》,均见《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庞卓恒:《生产能力决定论》,《史学集刊》2002年第3期;马捷莎:《“超越”还是“回复”——与〈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一文商榷》,《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4期;王也扬:《关于唯物史观流行理论的几个问题——兼评〈历史研究〉近期发表的两篇文章》,《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6期;瞿林东:《关于坚持唯物史观的几点思考》,《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第6期;张立达:《评蒋大椿和吴英、庞卓恒围绕唯物史观的理论争鸣》,《史学月刊》2003年第3期。),大部分学者在不同程度上不同意蒋文的观点,强调必须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例如陈先达的文章说:“应该防止在反对传统历史唯物主义、回归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口号下,全面否定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原理”;“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是纯粹的思辨规律,在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这是非常大胆武断的结论”;“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是不可超越的”。瞿林东强调,坚持唯物史观就是坚持科学的历史观。马捷莎则提出,蒋文虽然强调说自己否定的是传统唯物史观,而非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但究其实质,蒋文所谓的“传统唯物史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在与蒋文进行具体商榷的过程中,有些学者也对蒋文做了部分肯定。例如张立达即认为,从理论的发展创新来说,蒋文具有启发意义。李振宏认为,“不管蒋大椿先生的文章存在多少问题,其努力、其方向,都是应该肯定的;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文本主义态度,对于中国的理论界来说,应该成为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的是发展,而不是回归;单纯的文本解读的方法,永远达不到我们的目的。”(注:李振宏:《近五年来史学理论研究热点问题述评》,首发于《史学评论网》。)有的文章则与蒋文有契合点。例如郭小凌即认为,现存唯物史观属于马克思主义奠基人而不属于斯大林或前苏联学者,“蒋先生所批评的唯物史观辅助原理,应该说确实存在着一些严重缺陷”,“需要根据现实情况进行较大修改,需要发展”,但不像蒋文所说“严重缺陷”到失灵的地步。只要唯物史观的“核心原理有效,类似理论缺陷完全可以加以修补和更新,因为唯物史观仍具有兼容其它解释的张力”。郭文还强调说:“即使将来人们的社会实践突破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框架,唯物史观真的超越了,那也如同相对论突破牛顿力学的基本原理、量子论突破相对论的基本原理之后所发生的情况一样,被突破的理论并没有被彻底扬弃,牛顿力学对造汽车、飞机仍旧有效,相对论对造原子弹也继续有效,唯物史观将继续得到发展。”(注:郭小凌:《论唯物史观及其历史命运》,《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笔者认为,作为哲学人文科学领域的唯物史观,是否能与牛顿力学等自然科学类比,哲学人文学科是否存在超越的问题,尚值得商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