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仲疑案新探

作 者:

作者简介:
姚福申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原文出处:
复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黄世仲是由孙中山主持入盟的老同盟会员,近代著名的小说家和革命派报人。辛亥革命时期曾指挥各路民军云集广州城下,促成广东全省的光复。可是,就在革命胜利不到半年,他竟作为“民国罪人”而被枪毙。尽管许多国民党元老为他鸣不平,却始终未见国民党政府为此冤案平反昭雪。新中国出版的近代史都肯定黄世仲死非其罪,明白指出“被军阀陈炯明所杀。”经笔者考证,杀害他的真正元凶应是国民党元老胡汉民。黄世仲实际上是胡汉民为暂时缓解与陈炯明政治矛盾而推出的牺牲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4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黄世仲去世已经八十多年,但他在中国民主革命、近代文学和新闻事业上的贡献,却并未因时光流逝而褪色。黄世仲为革命奔走了十来年,民国成立才几个月,便作为罪无可逭的死囚枪杀在广州观音山下。被枪杀后,一直有人在为他呼冤,可是历届国民党政府从来没有为他正式平反过。新中国的史学界一致认为他死非其罪,断言“被军阀陈炯明所害”,究竟杀害他的元凶是否陈炯明,却是有待澄清的问题。黄世仲既是一政治宣传家又是小说家,他以政治性传奇《洪秀全演义》闻名于世,而自己的一生也象是一部情节曲折的政治性传奇。

      一、跌宕一生

      黄世仲1874年出生于广东番禺西朗大桥乡的一个理学世家。由于自幼颖悟,过目成诵,被南海名儒朱次琦收为门生。朱次琦也是康有为的老师,所以世仲与康有为可谓同门师兄弟。民国时期的资深文人杨世骥在《新中华》杂志上设“文苑谈往”专栏,于《黄世仲》一文中说:“他与康有为既属通家,又有同门之雅,而两人性情皆极诡诞,不相融合,常因细故发生斗殴,日后彼此政见更复不同,以致势如水火。”(注:见《新中华》复刊第一卷第十二期。)

      其实,世仲拜朱次琦为师时,才十六岁,而康有为已三十一岁。在此之前,康有为已经两次进京,组织过公车上书,递交过给光绪皇帝的万言书,还收了举人梁启超为弟子,可谓名扬四海了。回乡后,心系国事,专意著述,怎可能与初入师门未成年的小师弟打架?不久,康便去广州万木草堂设帐授徒,与世仲分隔两地,更没有发生斗殴的可能性。但两人不和也确是事实,这从世仲所著小说《大马扁》中可以看出。“马扁”即骗子意思,该书攻击康有为是个贪慕名利的大骗子,说他的《新学伪经考》是剽窃人家的,还背着学生去嫖妓宿娼,甚至调戏犬养毅(日本内阁总理)的雏女,被日本驱逐出境等,而是明显地包含着个人的恩怨。结怨的原因可能是这样:1894-1895年间,世仲家道突然中落,为生活所迫,不得不与哥哥伯耀离乡背井去南洋谋生。而恰恰就在这几年里,康有为举人中式,进士及第,受到朝廷重用,飞黄腾达。康有为热衷于政治,对既有通家之好,又有同门之谊的黄世仲没有给予应有的关心与帮助,这可能是两人交恶的真正原因。此后两人天各一方,连失和的条件也不存在。

      世仲先在吉隆坡充当某赌馆书记,后又到新加坡、马六甲等地经营赌窟,收入丰厚。有一天他豪赌一场,一下子输掉了数万两银子,生活又陷于困顿。为了维持生计,常在新加坡《天南星报》上投稿,以增加收入。由于华侨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他有厚实的国学基础,思维又相当敏捷,不久便文名大振,引起华侨各界的重视。

      1901年他结识了兴中会首领尤列,在尤列处读到革命派的宣传书刊和香港革命党人出版的《中国日报》,使他茅塞顿开,响往革命。在尤列的推荐下,于1902年冬出任《中国日报》记者。1903年1月下旬发生了洪全福在广州筹备武装起义被清朝政府破获一事,十余名党人为此殉难。广州《岭南报》主笔胡衍鹗(胡汉民的哥哥),乘机对革命党大肆攻击,宣传保皇党的改良主义观点。黄世仲著文驳斥,论战月余。《岭南报》的保皇派言论为读者所唾弃,销路大跌,不得不偃旗息鼓停止论战。这是革命党人与保皇派在报刊上的第一次较量。不久以后,康有为的排斥仇满政见书出笼,黄世仲与章太炎等人给以严厉批驳,在政治见解上直接与同门师兄康有为短兵相接,革命派再一次取得胜利。

      1904-1907年是黄世仲创作力最旺盛,事业上大展宏图的时期。他接连创作了三部颇有影响的长篇小说:《廿载繁华梦》、《洪秀全演义》和《大马扁》。这三部小说都是以真实人物为依托,给以艺术加工,其中尤以《洪秀全演义》为最有价值,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泯灭的地位。当时香港革命党人分为两派,一派以陈少白为首,致力于联络上层人物与革命党人合作,因为他们自己也是体面的士绅,被称为“缙绅派”;另一派以郑贯公为代表,在中下层群众中进行宣传活动,深受民众拥护,为“平民派”。世仲便是郑贯公最亲密战友。为了帮助郑贯公创办《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和《有所谓报》,他辞去《中国日报》工作,担任过上述三报的记者、编辑和主编,成为香港进步新闻界的台柱人物。革命党人的影响在香港越来越大,革命阵营内部两派的矛盾也越演越烈。为了调和革命派内部矛盾,团结对敌,联合起来建立香港同盟分会,孙中山赴南洋路过香港时,在船上为陈少白、郑贯公、黄世仲主持人盟仪式。此后,郑、黄两人即成为香港同盟会的主要干部之一。郑贯公因染到疫病壮志未酬英年早逝,平民派内部又发生分化,以黄世仲为首的一派又创办《少年报》和《广东白话报》继续进行革命宣传,并逐渐深入到广州地区。

      由于黄世仲在下层群众中很有威信,与民军首领王和顺、关人甫等私交很好,1910年同盟会总部命令他联络广东各地会党,组织民军准备武装起义。他在运动会党和文字宣传上十分尽力,连陈炯明在逮捕他的谕令中,也不得不肯定他“尚肯任事”。武昌起义爆发后,广东起义民军已有五十一支,其中以王和顺的惠军实力最强。各地民军云集广州周围,形成包围态势。领导这些民团的广东民团总长是黑旗军首领刘永福,因刘永福年事已高,用人不当,无所作为,便由黄世仲继任民团总长。他颇受民军首领的拥戴,指挥各路民军向广州集中,广东巡抚在兵临城下的形势面前潜逃香港,清政权瓦解,全省光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