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仁玕的绝命诗是长期以来备受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鸿篇巨制,论者甚多。笔者不揣浅陋,拟对之发表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其重点则为诗中所反映的有关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的探析,这也是目前很少有人涉猎的一个领域。不当之处,请专家学者指正为幸。 一 1864年7月,天京被清军攻陷,历时14年的太平天国终于灭亡。之后,干王洪仁玕保护幼天王洪天贵福转战于苏、浙、赣三省边境一带,意欲联络大江南北太平军余部,“出湖北”、“踞荆襄,以窥长安”,再作东山再起恢复大业之计。(注:沈葆桢:同治三年十月初三日奏,《沈文肃公政书》卷三。)不料他于1864年10月9日(太平天国甲子年八月二十七日,清同治三年九月九日)兵败被俘于江西省东南部石城,同年11月23日英勇就义于南昌,终年43岁。 据当时清方江西巡抚沈葆桢向清廷奏称:太平军余党多人被俘,现“将各该逆节次供辞暨洪仁玕亲笔供单同所作诗句并签驳李秀成口供原本咨送军机处备核”(注:沈葆桢:同治三年十月十三日《讯明逆酋供情折》。)。关于洪仁玕的“供单”(供词,即《自述》)早已流传遐迩,但其“所作诗句”则未能传世,以致扑朔迷离真相莫明。前辈学者简又文先生于其所著《太平天国全史》下册中提到:“干王就义前吟绝命诗明志,此诗之英文译本曾刊《华北先驱》765号,1865年3月25日,似为五首。可见当时仍流传于世,但后却失传。”于是,简氏遂据英文译本又将之回译为汉文,人们遂得以初步了解洪仁玕绝命诗的大意。以后,清史学者萧一山先生于其大作《清代通史》第三册中再次提及洪仁玕的绝命诗,并抄录其于台湾所见清廷军机处档案中的部分原文。因系连缀而写,以致被人误认为是一首七言长诗,而实际上则是一首七绝,两首七律,且有个别误抄之处。 1997年《文物》第4期刊载了王庆成先生的《洪仁玕亲书绝命诗》一文(以下简称“王文”),并将其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亲见的洪仁玕四首绝命诗“手迹”影印公诸于世,还为之逐一作了诠释。核诸《华北先驱》报英译诗句,其内容基本一致。另外,上述“王文”又据《华北先驱》报“补遗”(Addenda),查明了一首短诗,即简又文先生所说的“似为五首”中的第五首诗。至此,使人们感到困惑的“干王绝命诗”的真相终于完全解开,这也是“王文”的贡献。 下面,拟着重探析洪仁玕被俘后所写之诗能否称为绝命诗”以及各首诗所表述的内涵等两个问题。 先谈前者。据现已公诸于世的四首亲笔诗,其最后落款日期为“二十七日”。这一天为洪仁玕被俘之日,亦即天历八月二十七日。故此四首诗可能系洪被俘当天的即兴之作,赋诗明志唯求速死。可是,由于这一天下距其就义之时尚有一个半月光景,中间还有一个天历九月二十七日,因而也不能排除写于此日的可能性;然后,又过了十几天,干王始被清方杀害。因而有的论者认为此四诗不论写于天历八月二十七日抑九月二十七日,均非干王壮烈殉国之际或前一二日所作,称为“绝命诗”是不恰当的,至多只能称之为表白志节的绝笔之作而已。 诚然,所谓“绝命诗”顾名思义是指一个人于将死之前所写表示与世决绝的诗句。倘使不是用诗句而是用文辞来表达的话,一般即称之为“绝命辞”或“绝命书”。其时间究竟如何界定,并无严格规定。笔者认为决不能拘泥于将死之前数时、数刻或数日为标准,须俟具体情况而定。如《汉书·息夫躬传》载:“初,躬待诏,数危言高论,自恐遭害,著绝命辞。”(注:《前汉书·息夫躬传》卷四五,第20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按:其辞为韵文。)显然,这一绝命辞并非写于将死之时,乃系抱定必死之决心后早已写好的。又如南宋末年的文天祥(1226~1283)于就义前数年(1278)所写的名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倘若称之为绝命诗,又何尝不可呢?因为诗的内容早已表达了他决心以身殉国之志了。由此可证,洪仁玕于就义前所写的四首诗,不论是写于半个月前或一个多月之前都是完全可以称之为绝命诗的。故《北华捷报》冠以《Parting Strains of the Kan Wang》(《干王绝命诗》)的题目,并无错误。 再谈后者。即四首诗的主要内涵问题。 由于各诗皆无题目,而合写于一纸之上,故只能就其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比较确切的结论。兹据洪仁玕亲笔,录其原诗如下: 其一: 《春秋》大义别华夷,时至于今昧不知。 北狄迷伊真本性,纲常文物倒颠之。 其二: 志在攘夷愿未酬,七旬苗格德难侔。 足跟踏破云山路,眼底空悬海月秋。 意马不辞天地阔,心猿常与古今愁。 世间谁是英雄辈?徒使企予叹白头。 其三: 英雄吞吐气如虹,慨古悲今怒满胸。 猃狁侵周屡代恨,五胡乱晋苦予衷。 汉唐突厥单于犯,明宋辽元鞑靼凶。 中国世仇难并立,免教流毒秽苍穹。 其四: 北狄原非我一家,钱粮兵勇尽中华。 诳吾兄弟相残杀,豪士常兴万古嗟! 二十七日仁玕 以上四首诗,一、四两首为七言绝句,二、三两首为七言律诗。这四首诗在诗体上虽有七绝与七律之分,但在思想意境上却具有共同点,主题都是阐明《春秋》大义的“华夷之别”以及抒发自己推翻满清腐朽统治的壮志未酬之恨,此其一。其二,这四首诗的斗争矛头均指向满清王朝及为之效忠的汉族文武官员,慷慨悲歌,大义凛然,因而一气呵成,浑然成为一体,字字写来都是血,句句书成俱含恨。其三,这四首诗实际上可作为内容相通、意境相似的组诗来看,它乃是洪仁玕以血和泪交融而成的充满革命英雄主义、反映历史真实情况的悲壮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