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以后,中国学术界摆脱“左”的枷锁,步入了自由探讨学术的新时期。20多年来,历史学的勃勃生机是明显的:以政治史为中心的僵化模式被打破,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等各个学科的研究全面展开,多学科共同繁荣的局面已经形成。本文拟对这20多年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状况做一回顾。有些专题如商会史、城市史等,相关综述已多,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所引用的论著截止2002年底,所评论的学者以大陆地区为主。 一、总说:研究的基本状况 社会史研究的启动,与近代史领域里的思想解放潮流密切相关。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对洋务运动的重新探讨,80年代初开始的对辛亥革命的全面肯定,对民族资产阶级研究的正面展开,对一个个重大事件和阶级关系的重新解释,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理性化。于是,一些学者对若干重大理论问题如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了再探讨,一些学者眼光向下,发掘出很多过去不屑一顾的如衣食住行之类的课题。这样,1986年的第一次中国社会史会议的召开成为必然。有关这次会议的作用,重复评论已属赘言,归根结底,它为社会史研究正了名。从此,社会史研究不再被视为历史的碎屑。若将眼光放广些,也不妨说,即使没有这次会议,社会史研究的兴起也是势所必然。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社会氛围之中,国外的学术观点不断影响中国。学术界了解到,20世纪50年代以来(正值中国受政治史框架束缚的初期)国外史学研究的重点已从单纯的政治史转移到经济、社会、文化、思想和心理等各门专史。由于经济和社会是一个时代最活跃的两个方面,欧美史学界在以政治史为主线的的模式受到挑战以后,经济史是首先获得承认的新领域,而发展最迅速,成绩最明显的是社会史。198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发展也与此类似。最先挑战政治史(其实是政治事件史)一统天下局面的正是经济史,在整个80年代,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硕果累累,成绩斐然,随后便是社会史研究的开展。目前经济史研究、社会史研究大有两翼齐飞之势,标志着中国学术界已经打破自我封闭的状态,与世界潮流合为一体了。 80年代以来社会史研究的成绩表现在各个方面,例如中国社会史学会的成立,两年一次中国社会史年会的召开,各地研究机构的设立和大学有关课程的开设,《近代史研究》、《历史研究》、《史林》(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等有影响的期刊成为发表社会史论文的重要阵地。如此诸般,不及细举。而万源归一,最显著的成果表现为论著数量的巨大增长。 学术界曾有过统计,自1900-1986年(主要是1949年以后),国内报刊发表的中国近代社会史论文有233篇(不计少数民族史)。(注:冯尔康主编:《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49-458页。)笔者对1987-2000年期间内地发表的论著也做了统计,总计论文1274篇,专著300部,列表于下: 年份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总计 论文224469475869767283 156 117 136 146 179 1274 著作 6 8112522151722203830212837 300 不妨对上表做个分析。大体以1996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1996年以前,每年发表论文几十篇,1996年以后,每年发表论文的数量都在百位数以上。再仔细观察还可发现,1996年以前的9年间,虽然每年不到百篇论文,但整个趋势是一条平缓向上的曲线。而1996年以后,则基本是在百位数以上的波动增长。著作的出版情况也与论文类似。著作创作周期长,从单个年份来看,反映情况的灵敏度不如当年就可以发表的论文,但其长期趋势依然是明显的增长。 对以上的统计,有两点需要说明之处:(1)社会史的研究范畴是什么,什么文章算社会史什么文章不算,迄无定论,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是只要在每一种统计中使用同一标准,就能够反映一个历史时段的变化。社会史可以是狭义的也可以是广义的,本统计表使用的是狭义的社会史标准。(2)上表各年度的统计数字只是个近似值。由于论文数量浩繁和书籍出版不规范等原因,要将过去的论著(哪怕是重要的论著)收集比较完整是很困难的。笔者的上述统计,以后还会有所增补和完善。 最近20多年来的社会史研究表现出以下特点: 1.中国近代社会史的大部分领域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不再是一片空白。 社会史的一些主要范畴,例如:阶级、阶层、宗族、家庭、民族、宗教、人口、娱乐、社交、社会群体、社会心理、时令风俗、社会生活等方面,大抵都有论著发表。当然研究的程度有深有浅,但至少已经涉猎。多部通史性的著作已经出版,如乔志强主编的《中国近代社会史》(注: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史革新主编的《中国社会通史·晚清卷》(注: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朱汉国主编的《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注: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周积明、宋德金主编的《中国社会史论》(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此书虽然从古论到今,但是关于近代的内容很多,在此一并推荐给读者。)。其中,乔志强主编的《中国近代社会史》,是第一本关于中国近代社会史的专著。它从三个方面建立了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构架:(1)社会构成,包括人口、婚姻、家庭、家族、社区、民族、阶级和阶层;(2)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人际关系:(3)社会功能,包括教养功能、控制功能和变革功能。这种庞杂的体系是否合理,遭到一些学者的批评,但毕竟是第一次有系统地写出了一部通史,而不仅仅是在理论上探讨近代社会史的构架。与通史相对应的是将社会置于一定地理空间进行研究的区域社会史。这方面相继问世的有:从翰香主编的《近代冀鲁豫乡村》(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魏宏运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东农村调查》(注: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乔志强主编的《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注: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王笛的《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注:中华书局2001年版。)。在揭示社会精神面的社会文化史方面,有刘志琴主编的《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注: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在综述方面,有冯尔康主编的《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