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04)01-0052-07 十九世纪,英国是与中国打交道最多的西方国家,也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西方国家。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对英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有相当一些中文出版物对英国有所介绍。对此,萧致治等人编的《鸦片战争前中西关系纪事》、苏精著的《马礼逊与中文印刷出版》与龚缨晏的论文《鸦片战争前中国对英国的认识》,都有所述及。但是,有一本最重要的书——《大英国统志》,却罕为人知。笔者前两年在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图书馆意外地发现此书。下面,先介绍一下一般出版物,然后重点介绍《大英国统志》。 一 在现存的中文资料中,最早提到英国的,是1602年利玛窦在北京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在此图中,利玛窦将苏格兰(Scotland)译成“思可齐亚”,将英格兰(England)译成“谙厄利亚”,并有一段文字说明:“谙厄利亚无毒蛇等虫,虽别处携去者,到其地,即无毒性”。“谙厄利亚”成为英国最早的中文译名。1623年,艾儒略的《职方外纪》沿用利玛窦对苏格兰、英格兰的译法,同时将爱尔兰译为“意而兰大”。内称: 欧逻巴西海迤北一带至冰海,海岛极大者曰谙厄利亚、曰意而兰大,其外小岛不下千百。……谙厄利亚,经度五十至六十,纬度三度半至十三,气候融和,地方广大,分为三道,共学二所,共三十院(注:艾儒略:《职方外纪》,卷二,西北诸海岛。)。 “三道”当指大不列颠岛的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三部分,“共学二所”指剑桥大学与牛津大学(注:以上参见龚缨晏《鸦片战争前中国对英国的认识》,黄时鉴主编《东西交流论坛》,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32页。)。书中对英国政事民情记述不多,对奇闻轶事倒着墨不少: 其地有怪石,能阻声。其长七丈,高二丈。隔石发大铳,人寂不闻,故名聋石。有湖长百五十里,广五十里,中容三十小岛,有三奇事:一、鱼味甚佳,而皆无鳍翅;一、天静无风,倏起大浪,舟楫遇之无不破;一、有小岛无根,因风移动,人弗敢居,而草木极茂,孳息牛羊豕类极多。近有一地,死者不殓,但移其尸于山,千岁不朽,子孙亦能认识。地无鼠,有从海舟来者,至此遂死。又有三湖,细流相通达,然其鱼绝不相往来。此水鱼误入彼波辄死。傍有海窖,潮盛时窖吸其水,而永不盈,潮退即喷水如山高。当吸水时,人立其侧,衣一沾水,人即随水吸入窖中;如不沾水,虽近立亦无害(注:艾儒略:《职方外纪》,卷二,西北诸海岛。)。 清初,南怀仁为康熙皇帝绘制《坤舆全图》,并编写文字说明《坤舆图说》,对英国描述内容与《职方外纪》大同小异。 有研究者认为:“无论利玛窦的世界地图,还是《职方外纪》、《坤舆图说》,对英国的叙述都很简略,而且都将英国放在十分次要的位置,这客观上反映了英国在当时欧洲的现实地位,因为17世纪欧洲的主要大国是西班牙、法国、荷兰等大陆国家,英国是在18世纪工业革命后才日益强大起来的”(注:以上参见龚缨晏《鸦片战争前中国对英国的认识》,黄时鉴主编《东西交流论坛》,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33页。)。 清初,来华贸易的英国商人渐多,广东沿海绅商也逐渐知道英国的一些情况,他们称英吉利为“英圭黎”、“(口)英咭唎”、“英机黎”。雍正年间,广东人陈伦炯在《海国闻见录》中,称英机黎为岛国,出产银、哆啰呢、羽毛缎、哔吱、玻璃等物。广州知府蓝鼎元则指明英圭黎为红毛之一种,“其舟坚固,不畏飓风,炮火军械精于中土,性情阴险叵测,到处窥觇,图谋人国”(注:以上参见龚缨晏《鸦片战争前中国对英国的认识》,黄时鉴主编《东西交流论坛》,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40页。)。 乾隆年间的《皇清四裔考》,对英国有比较准确的描述,介绍了英国的方位,也述及其京城与政治制度:“英吉利,一名英圭黎国,居西北方海中。南近荷兰,红毛番种也,距广东界计程五万余里。国中有一山,名间允,产黑铅,轮税入官……。王所居名兰仑,有城距村各百余里。王世系近者为弗氏京亚治(First King George),传子昔京亚治(Second King George),传孙非立京亚治(Third King George),即今王也”(注:转见魏源《海国图志》,卷五十二,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1431页。)。 其后,记述英国的中文资料越来越多,诸如颜斯综的《南洋蠡测》、萧令裕的《英吉利记》、叶钟进的《英吉利国夷情纪略》等,都被魏源收录到《海国图志》中。这些都是中国人记述英国,其中,叙述准确、富有见解有一些,但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也不少见。比如,明末,1637年6月,英国威尔德船队开到澳门,随后开到广州,与中国军队发生过冲突,攻占过一个炮台。当时,中国人并不知道他们是英国人,只是根据其体貌特征,将其与荷兰人混为一体,称之为“红毛番”。清代学者不知道这些侵扰广州的是英国人而不是荷兰人,因此就将此事记在《明史·和兰传》中。此后,印光任的《澳门纪略》、梁廷楠的《粤海关志》都因袭此说。鸦片战争以后,夏燮著《中西纪事》,通过中西文资料对照,才弄清楚此红毛“乃英吉利,非荷兰也”(注:以上参见龚缨晏《鸦片战争前中国对英国的认识》,黄时鉴主编《东西交流论坛》,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38页。)。再如,乾隆年间的《皇清职贡图》称英吉利为荷兰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