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棉铁主义的历史地位

作 者:

作者简介:
马克锋,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博士。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广东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张謇提出的棉铁主义,并不仅仅是其创办实业的个人体会和指导思想,而是一种统揽全局的中国工业化的宏伟发展战略,远远超越了重农主义和重商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4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4X(2003)06-0076-09

      近十多年来,学界关于张謇及其实业活动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比较而言,研究张謇政治活动、实业活动的较多,研究张謇经济思想、特别是颇有影响的棉铁主义的较少,忽略了棉铁主义在中国近代工业化中的宏观发展战略指导作用。本文试图从工业化的角度,对张謇的棉铁主义做一系统的阐述,从而对其在中国近代工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新的估价。

      一

      张謇的棉铁主义工业化主张的提出,经历了十分复杂的心路历程。这一心路历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化思想理论形成的复杂性和艰难性。

      1910年4月,南洋劝业研究会在江苏南京成立。张謇是该会发起人之一。在致开幕词中,张謇首次提出棉铁主义工业化主张。遗憾的是,在现已出版的各种有关张謇的著作中,没有发现这篇文字。但庆幸的是,张謇在其日记和随后的文章中,给人们留下了他思想的足迹。在张謇日记中,尽管没有关于棉铁主义的记载,但留下了有关南洋劝业研究会1910年4月在江苏南京成立的历史记录。1910年11月28日,张謇在与友人谈话时,“反复陈说”其主张:“实业以振兴棉业之纺织为内维,扩充矿业之煤铁为外境。”(注:《张謇全集·日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643页。)1911年,张謇在《海关进出口货价比较表序》中说:“宣统二年,南洋劝业会开幕,謇于各行省到会诸君子,发起联合研究会,乃裒光绪一朝之海关贸易,参考其大略,如寐始觉,如割始痛;如行深山,临悬崖,榛莽四出,披而始识无路;如泛雾海,见一岛屿,若隐若见,而始得所趋。则以我国实业,当从至柔至刚之两物质,为应共同注意发挥之事,为预会诸君子告。……至柔惟棉,至刚惟铁”(注:《张謇全集·实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784~785页。)。这时张謇虽然还没有将其提升到棉铁主义的理论高度,但其中的“振兴棉业之纺织为内维,扩充矿业之煤铁为外境。”、“至柔惟棉,至刚惟铁”已经跃然纸上,棉铁主义呼之欲出。

      1913年10月,张謇出任熊希龄内阁工商、农林两部部长。上任伊始,即在其《宣布就部任时之政策》的施政纲领中指出:“謇于南洋劝业会时,即发表中国现时实业须用棉铁政策之说,复著奖励棉业之议,上之政府;彼时政府不之省也。今謇无以易此。”(注:《张謇全集·政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74页。)至此,棉铁主张上升为棉铁政策。在随后的《实业政见宣言书》中,张謇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棉铁主义。他说:“謇对于实业上抱持一种主义,谓为棉铁主义。……为捍卫图存计,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又惟有开发极大之富源,以驰逐于世界之市场。若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是”(注:《张謇全集·政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74页。)。在此,他试图凭借自己的特殊地位,乘民国初年举国上下大兴实业之东风,将棉铁主义变成一种国家实业政策或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对此,他后半生一直向社会各界以及政府决策部门大声呼吁,并身体力行。这一时期,有关“謇与棉铁,固向持积极主义者”、“余持棉铁为中国近世要务之说,几三十年”、“鄙人投身实业,持棉铁主义,二十余年于兹矣。”(注:《张謇全集·实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794页。)“謇对于实业上抱持一种主义,谓为棉铁主义”,“故此一种主义,敢自信为适当”,“殖产兴业,棉铁最为重要”(注:《张謇全集·经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64~165页。)。中国产业普查,“调查之要在棉铁”(注:《张謇全集·政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73页。)。“环顾中国实业之当兴者,孰有大于植棉与纺织者乎!”的言论(注:《张謇全集·实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802~804页。),在其文章、谈话、书信中俯拾皆是,反映了他对中国工业化的不懈追求和一贯努力。

      棉铁主义作为一种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其具体设想是:“集一银公司,以棉铁为主要,以类之棉之稻、麦,类之铁之煤为从要,其他如水利、如电、如铁路、如汽车等为次从要。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注:《张謇全集·实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804页。)具体来说,建立国家银行,以金融业为龙头,广泛筹集国内外资金,作为发展实业的雄厚资本;优先发展棉纺织业和钢铁工业,以发展棉纺织业带动相关的稻米、小麦等粮食产业,形成一个农工商齐头并进的大农业格局,以发展钢铁工业带动相关的水利、电力、铁路、汽车、机械等产业,形成一个以点带面、次序发展、相互促进、协调有序的大工业格局。全国通盘考虑,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地方因地制宜,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区域优势产业布局。时间上,15年初见成效,30年大见成效。

      二

      任何一种理论和思想的产生,并不是天才人物空想玄思的结果,而是当时社会历史现实的反映。棉铁主义也不例外,它是时代精英张謇面对个人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即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社会总危机情形下,从救亡图存、实业救国、振兴中华的忧患意识出发所做的高度概括和提炼,从内心深处所迸发出的深沉呐喊。

      第一,张謇提出棉铁主义,是出于挽救民族危机、振兴民族产业的需要。具体来说,就是争取利权,减少贸易逆差。张謇面对开关以来巨额的中外贸易逆差所表现的担忧和焦虑,决不是什么杞人忧天,而是忧国忧民。在张謇的言论中,有关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词句比比皆是。诸如“内忧外患,相逼而乘”、“时事之艰难极矣。謇独居深念,时而忧国计,时而忧民生”、“政局未定,民困尤深”、“然我不即治,人将有代我治治者,主权云何?国体云何?謇不忍言矣。”(注:《张謇全集·经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35页。)张謇以清代光、宣两朝的《海关贸易册》中的进出口货价比较表为依据,对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作了系统分析。通过分析和比较,张謇惊人地发现,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和中国经济落后的缘故,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存在着大量的逆差,而在进口货中则以棉、铁的进口所占比例为最大。张謇指出:“查前清光宣两朝海关贸易册,进口货之多,估较价格,棉纺物曾达二万万以外。次则钢铁,他货物无能及者。是以謇于南洋劝业会时,即发表中国现时实业须用棉铁政策之说。”(注:《张謇全集·经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63页。)其中,又以棉纺织品为最甚。张謇说:“披览近年海关贸易册,较其进出口之差负,岁计一万万余两,而进口大宗,断推棉织物。”(注:《张謇全集·实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826页。)“最多之年,值银一万八千余万两。照海关八折估价,则卖价实有二万三千万两。宣统三年,数亦一万四千四百万两,折合一万八千万两。漏卮如此,岂不可骇?”(注:《张謇全集·实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785页。)他指出棉纺织品和钢铁是中国进口货的最大宗商品,每年进口额高达3亿两左右,认为这是造成我国所以严重逆差的主要原因。张謇认为,要改变这种极其不利的局面,防止财富的大量外流,闭关自守、中止中外贸易不是办法,因为这样做不符合“世界工商大势及公理”,而漠视现实存在的巨大的贸易逆差,“坐视二万万两年输出之财,漠不经心,不思挽回本身气血自为养活之理”,更是大错(注:《张謇全集·实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790页。)。他认为,只有以棉、铁为中心来发展中国的实业,才可减少外贸的进口,从而堵塞漏卮和收回利权。张謇指出:“则以我国实业,当从至柔至刚之两物质,为应共同注意发挥之事”,“至柔惟棉,至刚为铁”(注:《张謇全集·实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791页。)。“就各项实业而言,最为吾所主张者为棉铁二项,以其于近世界中为必不可少之物也。现时吾人所用之棉铁,皆来自外洋,今后正宜努力使此二者皆可由本国供给。”(注:《张謇全集·经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72~374页。)1911年6月,张謇利用摄政王载沣召见之机,斗胆进言,简要阐述了自己以发展棉铁业为中心的实业主张。他说:“朝廷一面须将农工商各实业已办者,实心保护;未办者竭力提倡,以培元气。国人但知赔款为大漏卮,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每年输出,以棉货一项论,已二万一千余万两。铁亦八千余万两,暗中剥削,较赔款尤甚。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此须农工商部通盘筹划,分年进行。”(注:《张謇全集·政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64页。)在这里,张謇为中国的实业发展立下了坐标,即从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入手,优先发展棉铁产业,挽回利权,走出工业化发展的中国道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