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近代圩市的发展变化既包括圩市数量的增加、圩市规模的扩大、交换职能的变化,也包括圩市的兴废盛衰以及圩市交易圈和圩期的变化。关于前者,笔者已有专文论述,(注:参见拙文《广西近代圩镇的发展和特点》,《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在此仅就后者作一些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圩市的兴废 广西近代圩市的变迁,就具体的圩市而言,有些古已有之,有些古有而今废,有些则是新近兴起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西近代社会经济的变化。 鸦片战争特别是中法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使广西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的家庭手工业不断蒙受打击,自然经济逐步遭到破坏。农民的衣食所需和日用百货日益依赖于市场。商人和小贩或在某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适中的地方建立店铺,或设点摆摊,经营日用百货。同时,由于自然经济遭受破坏,农民也将很大一部分原来供自己食用的粮食、经济作物和手工业品拿到这些地点销售,久而久之,形成了固定的市场。这类圩市的设立在桂东南尤为突出。笔者比较浔州府四县的方志资料,发现从道光年间至同治年间,桂平县新设了13个圩市,平南县新设了12个圩市,贵县新设了11个圩市,武宣县新设了2个圩市。(注:参见道光《浔州府志》卷7,同治《浔州府志》卷4。)在约50年的时间里,浔州府新设立的圩市多达38个。 民国时期,洋货输入更多,波及的范围更广,广西镜内新设立的圩市也就更多。笔者据《广西圩镇手册》逐县查检,各县民国时期新设立的圩市为:邕宁县7个,武鸣县5个,宾阳县13个,马山县4个,上林县4个,天等县3个,隆安县1个,扶绥县1个,大新县6个,宁明县2个,龙州县7个,柳州市1个,柳江县1个,桂林市1个,恭城县2个,灌阳县6个,苍梧县2个,蒙山县3个,昭平县4个,藤县2个,钟山县1个,贺县6个,富川县3个,贵县2个,平南县1个,桂平县2个,博白县3个,上思县2个,凌云县1个,乐业县6个,田林县4个,那坡县1个,德保县3个,平果县2个,隆林县14个,凤山县7个,巴马县6个,天峨县1个,共计140个。(注:参见吕孟禧等编:《广西圩镇手册》,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因该书所列圩市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存圩市,所以民国时期设立而解放后荒废的未能得到反映。又因该书各圩市的设立年代并不一一列出,故据该书所得统计数是很不完全的。笔者在此只是利用这些数字说明民国时期新设圩市已涉及更多的地方。 广西大新县各地留下了许多土司统治时期的碑刻材料,其中有七件是关于圩市设立或恢复的材料,对我们分析圩市设立原因颇有价值。兹以“镇兴圩碑记”为例作些剖析。碑记主要内容如下: “世袭太平州正堂加五级记大功一次李为给照事,兹据西□(团)武生吴忠良、监生黄增隆、佾生粱必选、军功吴忠义、廖世昌、□□何尚平暨花户人等禀称:生民等世居西团阜岜、那岜、下岜、渠丘四乡,均距各处□□(圩)场颇远,往来买卖甚艰,年中有粟麦牲畜,想售出易钱,或换银元,以便交纳地粮,□觉为难,且系赴龙左之道,商贾嫌右边去龙之路较远,多有由民乡往来,而乡村房屋,俱是东向西转,参差错杂,不成行列,商贾借宿,难以稽查。生民等公同商议,将各房屋改造成行,开作圩市贸易场,既使商贾投宿有栈,又便居民买卖勿劳,稽查易而奸宄难藏,群情和而营谋益旺,等情。据此,本州覆查无异,开圩原属振兴商业,为地方培植要务,实应俯顺舆情,合行给照。为此,照给尔等遵照,准尔阜岜、那岜、下岜、渠丘村地,改作圩场,取名镇兴圩,以便商民而彰贸易……”(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石刻碑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5-76页。) 上引材料所述为宣统元年(1909)之事,从这段材料可看出,镇兴圩之设首先与当地经济发展有关,阜岜等四乡民众有余裕之“粟麦牲畜”需出售,又处于交通要道,常有商贾往来借宿,具备了圩市设立的经济基础,再加上此地位置适中,距各处圩市又较远,故也具备了圩市设立的地理条件。 此外,当一些矿区得到开采后,大批矿工蜂拥而至,于是在矿区附近形成了为矿工服务的贸易市场。这种市场在矿业发达地区不乏其例:桂平县木圭盛产锰矿,1911年商人在此开设公司收购矿产品,附近农民开采后将其运至河边出售,人来船往,遂发展成圩市;(注:参见凌崇征主编:《桂平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98页。)恭城县马路桥圩亦是因栗木锡矿的开采而形成的;昭平县古袍,“1936年发现黄金矿,后有公司开采发展成圩”;钟山县平桂也于“1938年成立平桂矿务局后发展成圩”。(注:吕孟禧等编:《广西圩镇手册》,第129、137页。) 当然,圩市的兴和废总是相对而言的。一些新圩市的设立,必然取代一些条件差的旧圩市。1932年,恭城县于紧靠茶江处建嘉会圩,因水路交通便利而取代了秧家圩的地位并使后者成为废圩。(注:参见唐洪魁:《漫话恭城的圩市》,《恭城文史资料》第6辑。)类似情况还有该县的和平圩取代平安圩、莲花新圩取代老圩以及修仁县大乐、水晶两圩取代南隘圩等。 兵匪之患、水旱之灾或交通改道亦是圩市荒废的重要原因。来宾县迎恩圩,“光绪末年屡为盗所扰,行旅裹足,官商往来多迂道大湾,此圩遂荒废”。(注:民国《来宾县志》上篇。)桂平县凤岭圩,“光绪间市声犹閧,其后匪多市冷,今竟废矣”。(注:民国《桂平县志》卷20。)思恩县的重楼圩和河池县的平圩都与上列二圩相类似。交通改道对圩市影响也颇大。郁林船埠圩凭借南流江之便而一度成为郁林县最繁盛的圩市,公路兴起后,货物不经南流江运船埠而使其日渐衰落下去,解放后又多次受水灾侵忧,结果到1958年时成为一个荒凉的废圩。(注:参见唐如愚:《抗日战争时期的郁林船埠》,《玉林文史资料》第2辑。)容县木立圩亦于1945年后因公路通向改变而成为废圩。(注:参见韦荫炎主编:《容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