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报刊与中国社会经济研究

——以研究清末民初的广东为例

作 者:
邱捷 

作者简介:
邱捷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邮编:510275

原文出处:
民国档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4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近代报刊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资料来源,这已经是学术界的共识。笔者想强调的是,对研究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来说,报刊更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在此,以研究清末民初广东社会经济为例,谈谈有关利用报刊(主要是报纸)的一些问题。

      (一)

      众所周知,近代中国的报刊是随着西学东渐而产生以及逐渐发展起来的。它们既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产物,又是这个过程的比较全面和客观的纪录。

      报刊包括报纸、杂志及其他定期刊物(早期报、刊没有明确界限),既有外国人所办,也有中国所办;既有外文报刊,也有中文报刊;既有官府及政党所办的报刊,也又比较纯粹“民办”的报刊。(注: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初版,日后多次再版、整理重版)、方汉奇的《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李谷城《香港报业百年沧桑》(香港,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等著作对近代中国报刊的定义、产生和发展背景等问题作了论述。)近来张灏在一篇文章中归纳各种统计数字指出,在1895年,我国共有报刊15家,1895-1898年64家,1913年487家;五四时代更有大幅增长,有840家(据《中国年鉴》)、1174家(据《申报》)、2000家(据美国人S.L.Woodbridge之《中国百科全书》)等不同估计,据胡适称:仅1919年创办的报刊就有400余种。(注:张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二十一世纪》(香港)1999年,4月号。)广东是最早出现近代报刊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辛亥革命时期(1899-1911)广东内地以及港澳的报刊共156种。(注:邓毅、李祖勃编:《岭南近代报刊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63-369页。)在1912年8月,广州至少有日报22种。(注:据广州《民生日报》1912年8月15日以后连载之《广州报界全体广告》。)可见,在清末民初,岭南地区报刊业相当发达。当时广州城的人口不过百万,其中不识字者不在少数,却有这么多家日报同时发行,报刊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就不难想见了。

      从报刊史的角度来看,清末是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时期。由于清朝实行新政,由于立宪、革命两派的宣传,由于辛亥革命的高潮,由于城市新式知识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商人阶层地位的提高和政治上的“觉醒”,在这短短的几年中不仅新创办的报刊如雨后春笋,而且报刊在言论上的自由程度以及对社会生活影响的深度,几乎是空前绝后的;民国建立之后,仍继续了一段时间,广州的情况就颇具典型性。

      在清末民初几年,广州商人对办报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大多数报纸都是商办的,至少有《广州总商会报》和《广东七十二行商报》两种报纸是以商人团体来命名的。后一种报纸由广州绅商黄景棠于1906年创办,到1937年停刊,前后共发行了31年,是近代广东报龄最长的报纸。这份日报影响最大的时期,是在清末民初。(注:梁群球主编:《广州报业(1827-1990)》,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9-40页。)

      《广东七十二行商报》的发刊词,反映了当时广东商界对自身经济实力的自信,以及商界团体以争取经济利益与政治权利的要求;发刊词宣称“报馆言论,既有监督商人之责任,亦有监督行政之义务”;并对广东商界发出号召:“斯宾塞尔有言:古代生产机关为武备机关之供给物,今世以武备机关为生产机关之保障物。故国力愈张,商务愈盛;商务愈盛,国力愈强。美以托拉斯之力,权力及于全球;英以东印度公司之力,殖民遍于东亚;藉商团势力向外扩张,列强所以称雄海上也。我七十二行团体,虽不敢遽冀于斯,然朝研夕磨,力求进化,以爱国之热诚,为强国之基本,将商业兴而国势振”。(注:《广东七十二行商报》1906年9月15日创刊号之照片,见《广东七十二行商报廿五周年纪念品》,1931年该报印行。)这些话,无疑是广东商人热衷于办报原因的最好说明。

      《香港华字日报》一篇“论说”谈到20世纪初年广州风气的变化:“平权之声吹彻人耳,人心世道大非前十年甘受专制之可比。况粤城学校日增,商会早设,军人之尚武精神,商民之平等思想,偶一触犯,即成风潮。”(注:《论旗官地方官不宜划分审理权》,《香港华字日报》1906年12月18日。)报刊成为商人为主体的城市居民联络发动的重要手段,以及与官府抗衡的工具。所以,清朝官吏不得不重视商民的诉求,不得不重视报刊上反映的舆论。1903-1906年任粤督的岑春煊“于报纸尤为注重”。(注:《岑帅注重报纸之一斑》,《香港华字日报》1906年3月21日。)1906年初,岑春煊因粤路集资事同广东绅商意见不合,一怒之下拘捕了广东绅商代表黎国廉,结果引起广东商界的公愤,广州七十二行以各种方式提出抗议,并公开要求撤换岑春煊。广州、上海、香港各报纷纷刊登广州官商冲突的新闻,对岑春煊造成极大压力,最后,岑春煊向商界妥协,释放了黎国廉,由反对商办转而支持商办。继岑春煊任粤督的周馥在香港对商界说:“官吏不能保护商民,要此官吏何用?”(注:《论粤官对于商办铁路公司之权责》,《香港华字日报》1906年11月20日。)岑、周两人贵为总督,这样说话行事,如果在前此几年是很难想象的。清末民初报纸关于广东的新闻,批评各级官吏的内容占有相当的比例。而即使是民国初年统治广东的军阀,也禁不住这类文字,至于外地报纸对广东官吏的批评,就更无顾忌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