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5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03)04-0101-08 自辛亥革命至20世纪70年代,由于孙中山、毛泽东等伟人对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赞誉,政界和史学界对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评价始终很高,长期誉之为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这种评价具有时代的合理性。20世纪80年代以后史学界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大为降低,对太平天国的各方面大加针砭。尤其对太平天国后期的官爵体系,常因缺乏完整的史料而作出了“冗滥不堪”的结论,予以彻底否定。本文认为这两种评价都有失偏颇,应该对太平天国政权建设的完整性、独创性予以正确评价,尤其应充分认识和评价太平天国创建者在缺少参考借鉴的条件下自创的职官制度。太平天国前期职官制度有开创之功,其后期官制的主体始终滥而不乱,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作为农民小生产者,能创建出如此工程浩大的上层建筑,这才真正是历代农民起义的最高峰。 一、太平天国官制的创建是中国农民智慧的集中体现 历代农民起义不乏建立政权者,其职官制度往往都采用了同时期封建王朝的官爵体系,太平天国政权却有所创新。 (一)废清朝制度而独辟蹊径。 太平天国是以反清反满、崇拜上帝为宗旨掀起的农民起义风暴,其“旨准颁行诏书”和天王、幼主发布的大量文书充满了反清气息,其国号太平天国,标榜了其政权与清朝政权针锋相对。洪秀全、冯云山等创制者在官制方面彻底摒弃了清朝的“鬼号”鬼名”,但农民领袖们既没有简单地搬用历史上汉族政权的旧官爵体系,更不同于天地会的“反清复明”,恢复明王朝的官爵名称,他们决意开创“新朝”。“新朝”官制没有现成的蓝本,而是融天国上帝思想、上古大同思想、民间文化思想为一炉(间或从思想深处融渗着汉、唐制度文化的积淀)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体系。 太平天国官爵名称繁多,然别其门类,不外乎正职官、同职官两大类,同职官又分典官、属官二途,典官、属官的等级地位视其“职同”正职官某一级为准。 太平天国前期正职官分朝内官、军中官、守土乡官、女官几种,等级依次为:王、侯、丞相、检点、指挥、将军、总制、监军、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正如清方《贼情汇纂》所记:“其品级次序则伪王最尊,次伪侯,次伪丞相,次伪检点,次伪指挥,次伪将军,此伪朝内官品级之大略也。军中总制最尊,次监军、次军帅,次师帅,次旅帅,最下为卒长、两司马,此伪军中官品级之大略也。侍卫、典事注以职同某官,意皆伪朝杂职。”[1](第3册,p100) 太平天国前期职同官分典官、属官两大类,大略有:(1)京中各典官及各军典官:如总圣库、总圣粮、提某关、总巡查、天朝督内医、各门巡守将军、典绣饰等。(2)天王宫及各王府典官:侍卫、侍臣、掌朝仪、掌朝门、左史、右史、引赞、通赞、朝内拯危急、典天舆、宣诏命、宰夫、浆人、舂人、御正、理文、理袍、理靴、理茶、提教等。(3)各级正职官的属官:六部尚书、丞宣、仆射、参护、通传、指使、经历、六部掌书、书理、大旗手、尉、伺、传等。 通过对太平天国前期官爵名称的分析,可以大致看出太平天国官制的思想来源。 1.太平天国领袖们根据《周礼》等古代经典创造性地设计了自军帅以下的低级军中官、乡官及各类典官。时人笔记记载太平天国的州县乡官根据《周礼》所载而设。《皖樵纪实》载:“贼窃周官制,立伪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伍长等乡官(军、师、旅帅,以前、后、左、右、中等营分)。”[2](第2册,p92)《劫余灰录》称:“贼踞南京,伪法姬周仪制,不设府州县,令立军、旅、师帅、百长、司马名目,统属监军节制……”[2](第2册,p140)实际上太平天国并非照搬周官制,《周礼·夏官司马第四》载:“凡制军,军有二千五百人为军……军将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为中士;五人为伍,伍皆有长。”周官制是以卿、中大夫等各品阶的官员来任军、师、旅、卒、两各级建制的长官。而太平天国则直接取周官制中的师帅等阶为官名,并先后改“军将”为“军长”、“军帅”。 太平天国的各类典官和后宫女官,多以职事为官名。其中一些官名直接袭用《周礼》,如左史、右史、御正、舂人、浆人、传等。而更多的是略为变通周官制,取周礼中官吏的命名原则,如取“掌炭”、“司戈”、“典丝”等官名中的“掌”、“典”、“理”等动词,加上所管职事,构成“典天舆”、“理文”、“掌朝仪”等太平天国官名。所不同的则是隶属天王、东王等各王的太平天国典官须分别冠以王号,区别隶属关系。如天王的典马轿官为“典天舆”,东、西各王的则曰“典东舆”、“典西舆”等。仿《周礼》而制定的官名,职掌与名称相符,通晓明白。即使如“典天浪”、“理能人”等貌似莫名的典官名,只要弄清“天浪”指雨,“能人”指伤员,便可知这些官名仍循周官制的命名原则。 由于太平天国的上层受文化知识的局限,有时不免也会因对《周礼》望文生义而闹出笑话。太平天国的宰夫只是卑微的屠夫头目,而《周礼》中的宰夫是监察官,地位仅次于天官冢宰之大宰、小宰。故被曾国藩的情报官员张德坚攻击为“妄托古制,沿其名而悖其意”[1](第3册,p77)。然而他不明白官名的发展趋势是愈来愈简明,职事愈来愈明了,太平天国官制的命名原则顺应了这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