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艺术中的技术与技术中的艺术 技术与艺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技术往往是一种方式、过程和手段;艺术既可以是方式、过程和手段,又可以指艺术品、艺术现象。技术和艺术虽同为“术”,一是“技”之术,一是“艺”之术,属性不同,其目的和存在方式也不同。把艺术混同为技术,或把技术混同为艺术,无疑是把目的和手段、过程与终极目标的位置给颠倒了。而“技艺”一词包含了上述两方面的因素。“技术”“艺术”“技艺”这些不同的各有所指的词,有着一种内在的联接性。从艺术的本质和艺术的发展来看,艺术与技术犹如一张纸的两面,技术是艺术不可分离的属性,或者说是艺术存在的最高形态。在艺术中,如绘画、雕塑、音乐、诗歌、戏剧等形式中,都需要有特定的技术或者说技巧作为支撑,用技巧来建构艺术形式,来达到艺术“作品”之目的。 技术可以说是艺术须臾不可分离的本质属性之一,这在那些认为艺术是表现、是符号的学者那里也是得到肯定的。苏珊·朗格认为:“所有表现形式的创造都是一种技术,所以艺术发展的一般进程与实际技艺——建筑、制陶、纺织、雕刻以及通常文明人难以理解其重要性的巫术活动——紧密相关。技术是创造表现形式的手段,创造感觉符号的手段。技术过程是达到以上目的而对人类技能的某种应用。”[1]苏珊·朗格的艺术观属于表现主义的,但现代艺术中技术本质的存在和强化,使得她不得不关注到这一层面,发现到艺术中技术的重要价值。当然,注意到这一点的不仅是苏珊·朗格,较早对“美的艺术”作出美学理论解释的席勒,从形式分析的角度,对艺术中的技术也作出了真实的表述,在《美育书简》中他写道:“表明某一规律的形式可以称作技艺的或技巧的形式。只有对象的技巧的形式才促使知性去寻求造成结果的根据以及造成被规定者的规定的东西。”“自由只有借助于技巧才能被感性地表现出来……为了在现象的王国把我们导向自由,也需要技巧的表现……现象中的自由虽然是美的根据,但技巧是自由表现的必要条件。”[2]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可以说表现在艺术过程和艺术形式的许多层面上,艺术品类、风格的不同区别,往往是不同的艺术技巧所决定的。艺术中的技术赋予物质材料以形式的过程是一个比艺术作品物质方面更为有意义的领域,作为艺术风格的基本和决定性因素,它不仅仅是一种手段,而且具有服务于和赋予形式及象征的功能。 在艺术中,不仅实用艺术与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纯艺术与一定的技术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的历史与艺术的历史一样久远。千万年来,艺术与技术总是携手共进的,技术是艺术存在的真正基础,艺术也是在技术中生长起来的。世界文明史和艺术史上的一些伟大杰作,如金字塔、巴特农神庙、拜占庭的圆顶教堂、哥特式圣殿等都是伟大艺术的典范,又都是当时最新技术、伟大技术的产物。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彩陶、蛋壳陶、青铜器、瓷器、丝绸等,也都是杰出的艺术品,同时又都是那些时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和代表。 在古代,艺人们既是工匠、建筑师,又是技术专家和艺术家。从设计到绘画、装饰乃至制作产品的全过程往往都集中于一人,艺术与技术常常是高度一致的。中世纪细密画各流派所用的颜料都是画家自己配制的,画家们各有各的配方计划,他们如同工匠、技师一般注意从新发现的植物、矿物中研制新的绘画材料,并对这种材料保持浓厚的兴趣,视其与绘画上的重要成就为一体,因而更重视其中的技术把握。中世纪欧洲的画家归属于药剂师行会,而发现新的色彩调制技法的人常常是最伟大的画家。 从古代到近代,在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中,技术本质机制存在价值的确定是以艺术的完成度来进行的。汉代张衡制造的浑天仪和地动仪,从科学角度说是一种科学测量或演示仪器,在艺术上看同样是一种集工艺技术、艺术于一体的杰作。西方古代的哥特式天体观测仪也表现出这种特征,既是天文测定仪又是艺术雕刻的杰作。在古代工艺与艺术综合的时空环境中,依靠技术的装置得到的科学成就的正确性及其意义,往往与其装置作为美术品同美结合在一起是互为依存的,人们也许确信最高的美同支配宇宙的法则之间有着内在的对应关系。 在手工艺为主的时代里,艺术家与技术家的关系是一种互融而协调的关系。手工的方法作为纯艺术与纯技术、实用价值与美的艺术价值之间的媒介。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导致两者在制作过程上的完全统一,即在手艺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统一不是拼凑式的,而是有机的结合与服从,因此,技术常常服从于艺术的需要。 如前所述,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分离开始出现于17世纪初期,分离的最初动因来自技术方面。随着文艺复兴以来近代自然科学从萌芽到发展的过程,科学显示了日益强大的力量,并渗透到技术领域,技术走向了与成长着的自然科学结缘的道路,开始了与艺术分离的进程。技术的这种转变不仅对于艺术来说是深刻的,对于技术本身而言也同样是深刻的,它从对自然的改造利用变为从自然中学习,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为目的。这使近代的人们意识到技术的先师不是人类实践经验的传统,而是自然的观念,以致产生了认为手工经验以及依据直觉判断的技术是有误有害的技术,而依据自然科学的技术才是真正的技术的思想。以此,技术开始具有了近代科学的素养和色彩,加速了与手工性美术的分离。在这种分离中,技术的一部分走向了科学,一部分走向了艺术。 有学者认为,18世纪初期开始在英国出现的机械也许是人类用手制造的物品之中有意识地放弃美的最初产物。[3]人们在新的创造面前所关心的只是机械的功能效率而不是其他,这种态势与走向高度技巧的手工艺艺术和走向纯精神化的艺术形成了极为明显的对照,也形成了对抗。进入19世纪,以煤、铁、钢的使用为基础的工业技术飞速发展,整个社会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科学技术步入社会生活的前台。随着法国1791年中世纪同业公会的解散和1795年理工科大学的设立,开始培养现代意义的工学技术人才,这标志着中世纪以来工匠、职人制度的解体,手工业向机械工业转移的开始。当原有的实用工艺部类的家具、日用器具由机器大批量生产后,手工艺的劳作被机械所替代,手工艺工匠阶层亦开始解体转向,这种解体从另一侧面引起美术与劳动的分离,美术由此从18世纪后半叶起离开实际生活而完全与美拴结在一起。自19世纪起艺术便力求摈弃一切非艺术的杂物,包括道德、宗教这些东西,希求绝对的美、艺术的美,而不是与善结为一体和闪着真实光辉的美。从这种自律性的要求出发,发展为各门艺术对自身纯粹性的追求,绘画力求排除构筑的、雕塑性的因素,雕塑则力求扬弃绘画性的、构筑的因素,建筑则追求无装饰、无象征性的风格,最终引发了20世纪的现代艺术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