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如果用来说明艺术创作的重要过程,似乎已没有多少新意,但如果用来说明艺术投资者的商业决策就多少令人惊诧。 一、企业投资比个人投资更具意味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国内居民富裕程度的提高,艺术品消费日渐引得人们瞩目。北京、上海、广州及地处西部的西安、成都等城市以原创艺术作品销售为目的的艺术博览会、双年展等此起彼伏,山东等地的中国画市场也声名远播。同时,在国际著名拍卖公司如嘉士德、索思比的拍卖会上,中国艺术品的价格屡创新高。中国文化在艺术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在“走出去”闯荡国际市场的过程中,逐渐树立起自身鲜活的形象。 在这个潮流中,最使我们关注的是,参与艺术品交易的不仅是那些收藏者个人,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组织。如北京保利集团2000年在香港市场上,以近3千万元的巨资收购了清乾隆年间放置在圆明园中的铜牛首、铜猴首和铜虎首;再如上海一家房地产公司也以100万美元的价格从法国方面购得罗丹雕像《思想者》的一件翻制品,让其永久落户浦东罗丹广场。拥有雄厚实力的企业的加入使艺术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甚至令一些收藏者个人或小型画廊主持人望而兴叹。 在这种情况下,有不少的行家里手开始在媒体上谈论“收藏经验”。诸如“投资新兴领域”,即正在崛起的中国油画;“投资明日之星”,即今日仅小有名气的艺术家;“投资前卫艺术”;“投资健在的著名老画家作品”或“投资写实功底深厚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品”等等。还有所谓“以空间差价经营获利”,即利用各地之间信息或政策上的差异,低价进高价出;“以时间差价投资获利”,即靠“捂”把价格熬上来;以及“以时间差价和地区差价结合经营获利”等。这类经验除了建立在对艺术品乃至艺术史的深入了解基础之上以外,实际上已经和金融投资如“炒股”没有太多分别。而这里没有谈到的正是个人投资与企业投资的重要差异。 其实,将“炒股”经验用于艺术投资也在提示人们,今天的市场已经不是昔日的集市,现代金融业及各种金融手段的发展标志了整个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人类已经跨越了农业经济(第一产业)、工业经济(第二产业)的阶段,并逐步从服务经济(第三产业)、信息经济(“第四产业”)向内容经济(“第五产业”)的时代过渡。这时,艺术投资已经不仅仅与少数个人的趣味或雅好相关,而是与一个社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区域性市场的经济活力、增长后劲,以及可持续性等重大问题紧密相关。发达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纷纷出台国家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政策,就是为了在本世纪的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制度最彻底的国家,却竟然连“文化部”都没有。可即便如此,成为其“准政府文化政策”的文件就叫做《文化投资:州的政策创新》。这里所谓文化投资当然比我们说的艺术投资内容稍稍广泛一些。但我们应该关注它的内容,如果它揭示出文化艺术投资可获得巨额经济回报,那么不仅对美国各州具有示范作用,而且也应会让我们的企业和各级政府心动。 该报告告诉人们:“非营利性文化产业每年为联邦、地区、州及地方创造244亿元的税收。相比之下,联邦、州及地方各级政府每年为支持艺术而投入的资金不足30亿元。政府每年对非营利性文化产业投资的资金回报是8倍多。”另一个事例同样引人瞩目:“1980年以来,‘国家重点街区保护中心’……项目启动以来,……共获得公共及私人的重新投资达161亿元,平均每个社区970万元。而社区用于重点街区保护的每一个美元,则带来了40美元的再投资。”报告还说:社区文化氛围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高会使一份工作对知识人才的吸引力增加33%。这就是美国人眼里的文化、艺术。而我们觉得,中国人在讨论艺术投资的时候,也应该考虑这样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域。我们如果仅仅像那些个人投资者、画廊老板那样考虑问题,对中国刚刚预热状态下的艺术投资热就会缺乏真正的敏感,就会近视,就会聚焦于类似菜市场里那种锱铢计较式的讨价还价,或仅仅热衷于某几次“吃仙丹”(注:业内说“吃仙丹”指的是在市场里某些真品被人们视作赝品低价出售,高于独具慧眼,断然买下,接下去查找其为真品的依据,揭橥于世人;投资者恍然大悟,争相高价收进。如此,投资者获利百倍,短期内就实现了成功的投资。)的奇迹。 因而,随着像“宽视”、“保利”这样的一批企业大举加入艺术投资领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于艺术家的某些利好消息,而且首先是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新契机。多元资金大笔大笔地投向艺术,这是一个新时代的标记。 二、企业投资艺术的创新模式比传统模式更具优势 人们关心个人艺术品消费,相信那些能够以几十万乃至一百万的价格购买商品房的消费者会愿意以几万元或十几万元的价格购买艺术品;而我们更关心企业的艺术投入,比如在今天已经有些“泡沫”的房地产市场上,开发商提高在建项目竞争力的手段恐怕最终会是艺术投资。个人收藏仅仅意味着终极消费;而企业的艺术投资则意味着商品附加值的提高。 不仅如此,我们还更关注一些新型文化企业的艺术投资模式。一般说,企业介入艺术投资的优势在于资金的雄厚,通常说,它是吃“批零差价”。画商、画廊的做法就是这样。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新型文化企业的经营模式比它们棋高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