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墓神画龙璧画像神话艺术辨析

作 者:
李立 

作者简介:
李立 广东五邑大学中文系

原文出处:
理论与创作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04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汉代墓葬神画中,龙璧画像频繁出现,且在构图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特点。学术界对这一类画像的研究还不甚深入,尤其对画像所容纳的丰富的传统文化意蕴和神话艺术内涵,探索、挖掘得不够,从而直接导致对这一类画像在汉代墓葬神画中神话艺术价值的认识,也影响到以其为构图主干的相关神画的理解。在汉墓神画中,还有一种称为“穿璧纹”的图案。作为一种装饰性的图案,其在形成的过程中有无演变的轨迹可循,能否探究出其内含的象征意义,这一图案与龙璧画像有无内在的联系。本文试对上述问题加以辨析。

      一、龙璧画像的艺术类型

      本文所说的“龙璧画像”,是这一类画像的概称。下面,以所掌握的材料为据,将部分较为典型的汉墓神画龙璧画像艺术类型归纳如下:

      (一)二龙立式穿璧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帛画中的二龙穿璧形象最为典型。同为立式形式,但独立构图的龙璧画像在汉墓神画中较多出现。如江苏铜山县征集到的东汉二龙穿璧画像:“画面中刻竖式二龙穿璧,龙体从璧中穿梭,龙首相接,龙尾相交。”(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出版社,1972年版。)在这幅龙璧画像中,龙身共穿二璧,一璧在上,一璧在下,龙身同样呈十字交叉穿于璧中。

      二龙立式穿璧图案在构图上还呈现着多种变异形式,如洛阳车站广场1978年发现的新葬时期璧画墓(墓顶平脊)二龙穿璧画像,画面中二龙从左右各穿一璧,二龙头回昂,再于上方张口承托一璧,二龙尾下摆,又于下方缠绕一璧。画像中的二龙虽然仍然呈立式构图,但二龙躯体并非十字交叉穿于璧中,四璧的排列则呈“菱”形。(注:苏健:《汉画中的神怪禦蛇和龙璧图考》,《中原文物》,1985年(4)。)又如山东苍山县城前村汉墓前室北中立柱画像。在这幅画像中,二龙躯体呈上中下三重盘结,每重盘结均呈双环形式,所以,画面中虽然没有出现“璧”的形象,但每重双环、三重六环的形象,恰如龙璧相缠。(注:参见《中国画像石全集·山东汉画像石》,河南美术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如图1)与这一图案相同的还有山东莒县沈刘庄汉墓前室北面西三立柱正面画像,四龙立式缠绕图案显得更为复杂。(注:参见《中国画像石全集·山东汉画像石》,河南美术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如图2)再如城前村汉墓墓门中立柱正面画像,四龙躯体呈交叉状向上盘结,直至龙头下端,所以画面中的四龙仅仅在头部和尾部呈上伸下垂状。因为是四龙交叉盘结,其龙躯盘结的规律已很难摸清,又似无数个圆璧现隐其中,难以辨清。(注:参见《中国画像石全集·山东汉画像石》,河南美术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如图3)

      

      (二)二龙横式穿璧

      二龙横式穿璧图案在构图上较为复杂,虽然画面的基本构图形式是二龙龙身横向穿璧,但在这一基本的形式之上,又呈现出不同的变异。其一,二龙呈横式相缠穿璧,首尾相衔。这一类型的画像在构图上具有自己的特点:二龙龙头与龙尾分别处于画面的左右两端,而龙身相互缠绕,大都横穿三璧或多璧;画面左右两端的龙头龙尾,或龙头在上尾在下,或相反;有的头尾相衔,有的头尾相对;二龙龙身细长,有似蛇躯;画面整体布局紧凑、规整,呈现出图案化和装饰效果。(如图4)其二,二龙横式相缠穿璧,呈“”形构图。此“二龙穿璧”画像在构图上较为独特,整幅画面除二龙的图案呈“”形之外,“”形之内的画面亦成为画像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同的画像,“门”形之内的构图亦不同。(如图5)

      

      (三)龙虎戏(衔)璧

      龙虎戏(衔)璧画像,画面清晰、明快,线条流畅、圆润,极富层次感和节奏感。如四川郫县东汉砖墓发现的刻绘在石棺棺盖上的龙虎戏璧画像:“龙在左面,……虎在右面,……在龙虎中间有一个圆润而又宝贵的璧。龙昂首腾踊,以口含住系璧的绶带,并伸出左足于口之前帮助拉着绶带,而右足则把由口边 下来的绶带拉住。虎在龙的对面,眼神特别贯注,伸出右足(每足五爪)稳而且准地抓系璧的绶带,又用左足将折而下垂之绶带拉紧。”(注:四川省博物馆:《四川郫县东汉砖墓的石棺画像》,《考古》,1979年(6)。)(如图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