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新世纪中国女性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

作 者:
罗凯 

作者简介:
罗凯(1977-),男,四川内江人,内江师范学院助教。 内江师范学院美术系, 四川 内江 641112

原文出处: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从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现状等多种切入点出发,分析并阐述中国女性绘画艺术由符合男性中心社会的思想和观念向积极主动地表达内心自由意志的变迁。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04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J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785(2003)05-0118-03

      艺术家可以是一种身份,一份职业,也可以是一种殊荣,一种标记,有些人将之视为浮生虚名,也有人引以为人间异类的代名词。在艺术家范畴里,女性艺术囊括了绘画艺术、摄影艺术、舞蹈艺术等,仅以绘画艺术而论,新世纪中国女性绘画艺术已成了一种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当代艺术力量。冰心老人说:女人占有世界上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按此比例我们可以看出其作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不让须眉之势,她们以突破限制,追求美好,实现自我价值为动力,再加上中国女性特有的坚韧、顽强和感觉的敏锐,很多地方已显出势力,让男性刮目相看。几十年来,女性绘画艺术倍受关注的原因,并不是演练在两性平台上的性别政治、性别冲突的客观结果,而是女性艺术家身上的女性意识不断走向成熟,走向自觉的一种体现。她们从消极的被观看、被表达的对象到积极主动的观看者、表达者之中,逐渐又有了一种独立的人格和精神取向,她们既不满足于公共话语模式,又不拘泥于女性视角,而是从人性的深度直观生存现实和真实自我,形成各自的观念和深具个性魅力的表达方式。

      一、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女性绘画艺术

      人类原始时期处处弥漫着以父系血统作为继承依据的痕迹,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诞生,更深化了男尊女卑的思想。中国儒家学说并非宗教信仰,但是从教化层面也一样强化了男尊女卑的差别待遇。自有阶级的社会以来,女性都生活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她们也不可能完全摆脱男权社会的影响,并且随着男权社会的变化而调整自己,以适合自己的生存。女性艺术家在艺术圈的活动或艺术史上的记录,都处于边缘化或下层阶级。

      (一)19世纪以来女性意识的觉醒

      19世纪以来女性意识的觉醒,对女性创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打破了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摸式,即女性以母爱精神相夫教子,以为他人而活(包括父母、丈夫、子女、亲友等)视为其生命价值,在社会环境中扮演利他主义者的角色。早期的女性意识企图从性别角色定型中解脱出来,除了提倡从教育、法律、经济、社会等多层面努力自救外,强调男人体中有女性,女人体中有男性,但进行创作的女性艺术家寥若晨星。

      (二)中国女性意识的解放

      与历史上的女画家不同,新中国的女画家大都是在美术学院里培养出来的。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致使女性竞争力上升,而这些得以价值释放的“新女性”艺术家,无不以男性化标准来认同自己承担男性化“半边天”的角色,女人的本性被动地屏蔽在集体主义的社会责任和公共语言模式之中,它符合新的主流文化,符合男性中心社会的思想和观念。

      20世纪40年代时期的作品是革命现实主义风格大一统时期,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与当时的革命主题和主流文化一致,如“为政治服务”和“为工农服务”方面,她们的作品较之男性画家更具女性的性别敏感点,从私人生活内容和空间与公共生活内容和公共空间的联系来看,趋近和符合主流文化形态的号召和要求,敏锐地感受到对女性生存的重要命题。

      女画家张晓非的《识一千字》(1944年,水印套色木刻年画),画面上母亲正盘腿坐在地上,一边缝制鞋子,一边在小黑板上写出“生产”两字,一个身跨玩具手枪的小男孩像是在教她写字,另一小孩拿着一本书,封面题“识字课本”画面上有一红色横幅,写着“识一千字”四个大字,两旁的灯笼上写着“不当文盲”和“提高文化”的口号。这件作品不仅力图在形式上解决旧形式新内容的问题,而且以妇女儿童学习文化的题材来表现解放区的新面貌,显示出在革命非常时期,革命的男性对妇女的一种期待,以及女性对于自己在文化上的弱势地位和历史的性别歧视问题的关注,同时也暗示了女性对自身身份地位的危机意识。她们真诚地深入生活,以革命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讴歌革命时代,表现社会主义主旋律,女性单纯善良向上之心与画家热情真诚的笔相融合,塑造出社会与画家心目中共同的理想和美好形象。这时期女性的创作观念就是为国家和人民的文化与精神需求创作理想的形象,而这种形象与画家当时的审美理想相吻合,使其具有女性的技术特征与审美理想的自述特征,姜燕的《考考妈妈》、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王玉钰的《卖花姑娘》等作品都体现出这时期的特点。

      像上述题材的女性艺术家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有很多活跃于画坛但却从不曾有过“女性艺术”这个话题,在建国40多年中,以女性名义作展览的在20世圮80年代以前只有两、三次。“85美术运动”期间涌现出许多年轻艺术家,却不曾有一位引人注目的女性艺术家,90年代的“本色——女画家的世界8人展”可视为90年代女性艺术的开端。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女性艺术十分活跃,女性艺术家表达内心体验的自由意志才真正萌动起来,女性绘画艺术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二、当代艺术中女性绘画艺术在观念和现象上的变迁

      关于“女性艺术”这一概念,包括所有女性艺术家的创造,从狭义的角度来阐述,并非所有女性艺术家的作品都存在性别差异,和男性艺术家一样,大部分女性艺术家都属于中性,只有一少部分艺术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因此不以性别角度加以区分研究。由于社会经济条件和传统伦理规范的制约,中国女性艺术家一般都在内心持有两性和谐的观念,缺乏两性冲突和对抗的意识,她们也探求并认可一种独立性,但多为建构在两性和谐基础上的女性独立价值和个性自由,而非落实于两性高度平等基础上的女权主义式的独立精神。事实上,的确鲜有中国女性艺术家宣称自己是“女权主义者”。据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尔奈关于女权主义者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男权社会持批判态度的一种“否定力量”。而女权主义作为后现代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国际上甚有影响,其按心为“本质主义”(Lessntialism又称“基要主义”),认为有着某种可以对事物作出解释的根本原因,女权主义将男女的生理、心理区别视为不可再简约的基本差异。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女权主义在实践中开始淡化由男女生物性差异引出的文化差异,“女权”渐有向“女性”称呼过渡的迹象。在中国特定的环境中,“女权主义”从一开始引入就无法大张旗鼓,在艺术领域中很快就被“女性艺术”这个称呼所取代[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