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琮设计形态之考略

作 者:
王荔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新美术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04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玉琮,这块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它是那样的神奇,让你百思不解,让你回味无穷,别的任何玉器都莫此为甚。至今,人们对它的用途,它的图纹,它的设计构造之用意,仍然莫衷一是,众说纷纷,无一定论,但对它是作为某件法器或崇拜之物却是肯定的。林华东先生在《良渚文化研究》一书中作过统计:至迟在他编撰这本书的时候已有23种关于玉琮功能的说法。现在已经不止23种了,如2001年李政道先生在“大型学术报告暨中国工业高科技论坛”的报告中,也谈到了玉琮,他认为玉琮是与璇玑结合在一起使用的天象观测器。那末,究竟玉琮是什么,可是用来具体做什么的呢?本人拟就玉琮设计形态,谈一谈良渚先民,或者换一句话说是玉琮的原创设计者,他们是处于怎样的思考将玉琮赋予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这个形态。

      一、玉琮设计之对话

      任何设计,或者说任何造物,即便是从我们所发现的人类最早的任何一件物品,都会有其实际的意义,它们首先是具有功能的,但不能忽视的是:哪怕是在远古时期,人类还处在极幼稚的阶段,也不能排除造物除功能之外所具有的精神需求。事实上当物质与精神成为一种共同的需要时,“设计”便出现了。设计能够将这两种需求相互统一,并默契地表达和转换成一种新的物质形式。它与人类发展到后来,产生了所谓的“纯粹艺术”是不同的,纯艺术可以孤芳自赏,而设计却不能,它必须要有受众,而且其前提是为某种明确的需求。因此,从理论上说,设计是人将物质与精神、功能与审美,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产物。

      先从形态设计的“还原性”说起。首先我们肯定,设计形态无论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或者是具象与抽象相结合的,也许完全是想象的,或者说是极其变异的某个形态,都还是会有一个母题的形象参照。只要它是有形的,它便是设计者通过对某个物象进行参照、比较,经过思维总结或处理后的产物。说得通俗些,如“鬼”的形象,被说成是来无影去无踪,出没无常规,红头发、绿眼睛,甚至更可怕。但归根结底鬼的基形仍然是人,无非是将人的形象异化而已,对人的形象进行了变形、变色、变声的处理而已。但是,人与鬼之间的形象比,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不值得大惊小怪,也就无需再三考证。而玉琮,它的参照物究竟是什么呢,它的形态比值在哪里,由于历史久远,其中的神话与传说不再是人们所熟悉的故事,因而它变得扑朔迷离,神秘莫测。

      将玉琮分解,可还原为如下构成部分:(1)方形,方形柱,下小上大;(2)方形柱的高矮由“节”来决定;(3)圆形;(4)圆与方形是相结合的;(5)圆是通透的;(6)通过圆可持轴运作;(7)“节”的表面有统一的神徽图案,规则地分布于四角边;(8)材料为玉质。

      虽然,如前所说,我们现在对玉琮没有明确的参照物,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形态感仍会清晰地传达出一些明确的信息。因为对形态感的认同,已经经过历史的磨砺,并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被约定成俗。首先是“方形”,“方”的概念,有硕大、扩张,阳刚之气的意味,还有方位、方向、地方,(地是方的)这一层含意。它是一种二维的展示,重点落在对平面气势的把握之上。

      方形柱,下小上大,则不仅为只对二维拓展的把握,重心开始往三维转移,它是在二维的基础上向三维发展,给人一种强有力的立体感,力量感,似乎还有一种超力量的扩张和摄取之感。三维的力量感已具有了占有空间的意味,不再满足于对周围的拓展,而是要向上或向前,向空间立体的全方位拓展。

      方形柱,则由“节”来决定其高矮或长短,显然“节”有可调节,可延伸,可以从有限到无限,这种“无限”与“无尽头”的意味是让人对玉琮产生神圣感及神秘感的关键所在。“节”的本身,包含了一种内在规律,即阶段性的延伸即节律,并且这种阶段性的延伸是由量变到质变,通过每一环节的自我肯定和累积,达到新的质的变化。同时“节”在设计中还担负着节奏、韵律、循环、重复、企盼等美好的因素,使造物本身变得富有空间和余地,造物者可凭条件和需要任意施展。

      

      圆形,被纳入玉琮的方形柱内,相对方形而言,它显然是一种对立与统一的安排,是与方形有机结合的另一方面。圆有圆满、美好、阴柔之意味,它所具有的内涵有着包容和孕育万物的无穷力量。玉琮内圆的通透即空心的设计,说明“良渚人”已掌握一定程度的力学原理,是为“持轴”留有余地。“持轴”可以是虚设的,也可以是实在的。内圆的通透使得器物的内部有了与外界的呼应,在设计学上称之为内外呼应,即由内向外的关照。这是人类在设计造物时巧妙构思的产物。这听起来似乎有些抽象,但若以英国著名雕塑家亨利·摩尔的环境雕塑作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也许就会容易理解些。摩尔的雕塑常以人体为基本造型,但於人体某部位作通透处理,这便使这件雕塑由内而外地与周围环境有了呼应,给人在视觉上有拓展视野的感受。人们在欣赏摩尔雕塑的同时,同时欣赏了雕塑置身於环境之中综合的和谐之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