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文化交汇中的写意雕塑

作 者:

作者简介:
薛龙春,男,博士,《新华时报》资深记者。 吴为山,男,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

原文出处:
民族艺术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04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薛龙春(以下简称“薛”):吴教授,听说您刚从英国回到南京。此次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共颁出5项大奖,您的《睡童》是获奖作品之一。最近许多到国外参加活动的中国人都受到隔离,您是否也曾被隔离?

      吴为山(以下简称“吴”):没有没有,他们非常友好。我这次获得的是攀格林奖(Pangolinprize),是5项大奖之一。这是亚洲艺术家第一次获得这一国际大奖,可以与亚洲人在世界上获得芭蕾舞奖相提并论。

      薛:其他的获奖作者都是哪里的?

      吴:这次的获奖作品是从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成立五十年举办的展览中产生的。参展的47件作品是从全世界选送的300多件作品中遴选出来的,其中还包括一些已故杰出雕塑家的作品荣誉参展。匈牙利、意大利、美国、英国的艺术家获得了其他4个奖项。1965年,意大利雕塑大师芒诸(Giacomo Mamzù)曾获此奖。值得一提的是八十岁高龄的瓦格(Imre Varga),他是匈牙利最著名的雕塑家,他在匈牙利的地位与齐白石在中国相埒。他是个反战人士,作品多与这个主题相关。比如他雕塑了一名战士,战士的身上挂着若干枚勋章,但他的脑袋没有了,胳膊与腿都是断的;又如他做了一片柳树林,金色与银色的金属片制成的树叶上都有战死者的姓名,一阵风吹来,传出叮叮当当的声音,好像那些不安的魂灵在诉说着什么。此次他获得银质奖(终身成就奖)的作品就是刻画了一名二战时期流亡的匈牙利诗人,他在流亡途中饿死了。

      薛:听说您还同时参加了两个国际性的协会,它们都是第一次吸收中国会员?

      吴:是的,它们是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和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英国的雕塑很多,它的雕塑文化类似中国的书法文化那样普及。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已成立50年,共有会员30人,他们遍及世界各地。波兰雕塑大师凯利(Alfred Karny)、美国雕塑大师约瑟芬(Joseph Kiselewski)及出身于纽约的英籍雕塑大师爱普斯坦(Jacob Epstein)均是该协会会员。该协会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肖像雕塑家协会。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则成立于1911年,当时中国第一批雕塑家到欧洲留学,92年后的今天,这里吸收了一名中国的雕塑家入会,是对中国雕塑艺术的认同与肯定。中国驻英国大使查培新在中国文化参赞阎世训的陪同下会见了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主席安东尼(Anthony Stones)和我以及中英方有关人士,对文化交流的问题、对中国文化的世界性、现代性问题长谈达二小时。他说:“吴教授得到国际上的承认,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他是真正的文化大使。艺术家之间的交流是文化交流中最本质的、也是最深刻的。”同时,他也认为一个大艺术家的成长,需要的是天赋、勤奋与机遇,需要有人赏识。

      薛:今年是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成立50周年,其颁出的奖项尤受到国际艺术界关注。他们出版的50周年作品专集中,不仅收入了您的获奖作品《睡童》,还收入了另一件成名作《齐白石》,英国人知道齐白石吗?

      吴:西方的雕塑家评价我的作品有着高度的写意性,充满着东方人的智慧。维多利亚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牛津大学博物馆等都收藏有齐白石的作品,英国人对齐非常熟悉。他们认为我雕塑的《齐白石》与齐白石的绘画风格同构:简洁、含蓄,概括力强。中国清代的画家石涛提出了“一画论”和“搜尽奇峰打草稿”,他的艺术观点具有革命性,是中国艺术重生活感受、由繁到简转变的象征。齐白石深受石涛艺术观念的熏陶。英国人认为,我在艺术上与他们是一脉相传的。安东尼在“英国皇家雕塑五十年专集”中写道:齐白石是写意风格最杰出的代表,与此相应的是“一画”的传统。这些原则赋予吴为山雕塑方法上的灵感,他的目标是不求过多的形似,而是抓住雕塑对象的神韵。就在最近,本人有了一次被吴为山塑像的有趣经历,由此,我充分体会到齐白石的想法怎样地融入了他的雕塑。

      我的获奖作品《睡童》体现了这样一个意旨——真正的艺术是不需要解释的,通过视觉语言,全世界的人都能够看懂。穿透民族、地域、时间、语言的种种限制,可以说是一目了然的艺术。有趣的是,我在白金汉宫的门口正好遇到一位靠在摇篮里的睡童,他与我作品中睡童的神态惊人地相似。我想这件作品之所以能令西方人折服,就是因为它激发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薛:无论在文学界还是影视界,一直存在着向西方社会妥协的进入策略。许多中国艺术家为了在西方获得好感,不惜挖掘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陋习并极尽夸大之能事,更有甚者,干脆以对抗现有体制的姿态出现在西方人面前。

      吴:在美术界也有类似的情况。过去,西方人对中国雕塑的认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前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比如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的雕塑就是如此;二是借鉴西方当代艺术的,特别是政治波谱。在中国领袖的胸部开抽屉,或是在领袖的面部画上象征文革的红旗,等等,是一种对政治的反叛。在伦敦,有中国男女艺术家在街头裸体小便,或是在别人举办展览时突然冲砸别人的作品,并声称自己的行为艺术完成于打碎艺术品的那一瞬间。英国人并不喜欢这样的东西,认为它扰乱了社会秩序,常常有英国人打电话要求中国大使馆出面制止此类行为。在科技、经济向西方“取经”的过程中,艺术是否要以西方的标杆为尺度?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