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费文化看波普艺术的图像来源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毓麟(1976-),男,贵州贵阳人,贵州大学美术系在读硕士,主要人事当代艺术的学习、创作与研究。贵州大学美术系 贵州 贵阳 550003

原文出处: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内容提要:

在消费社会文化背景中产生的波普艺术对精英文化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它是由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消费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而产生的。艺术家通过使用挪用,复制,反讽,戏拟等艺术手段来表述对当下生活的人文关怀。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04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44X(2003)03-0078-05

      一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首先出现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或西方后工业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跨国资本主义,消费社会,传媒社会,毋用至疑地使后现代主义具有消费文化的明显特征,特别是五、六十年代以来,欧美在经济上的迅速发展,使得消费文化进入到大众生活的一切层面,从而促进了消费社会以及在消费社会下产生的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地联系。因此作为后现代主义重要特征的消费文化也重新受到重视。其中詹姆森在他的《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中指出“新的人为商品废弃,流行时尚变化的节奏愈益加快,广告,电视和传媒的渗透在整个社会达到迄今为止空前的程度,城郊和普遍的标准代替了原有城乡之间以及中心与外省之间的差别,高速公路网的迅速扩大以及汽车文化的到来——这一切都只标志着与旧的战前社会的彻底决列,因为在那时的社会高级现代主义仍是一股替在的力量”(注:引自霍尔·福斯特.《反美学:后现代文化论集》,西亚图和华盛顿:海湾出版社,1983年,第124-125页。)由此可见,消费文化的出现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更加地激活了人们的消费潜力,消费也成为一种心理现象——消费心理。不仅是商品,任何一种事物,只要是大众所感兴趣的,都可以用来消费,事物的价值都是通过人建构出来,它可能具有任何价值,也可能什么也不是,这使得消费文化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同时也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正因为如此,后现代主义文化形成了多元、互补、共生的格局。各种文化形态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和活动的空间。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这种文化面貌只有在消费社会里存在,它给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空间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二

      由此,在这样的文化势态中,艺术的呈现方式必然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要研究波普艺术的图像来源。就要对消费文化的后现代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因为波普艺术作为消费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消费文化的推进不管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是都具有普遍性。

      一方面,相对于精英文化,消费文化是不被重视和作为检验对象而存在的,以往消费文化和精英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既然是通俗文化,因此作为消费文化所产生的艺术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在消费文化里艺术品的产生不同于传统的经典艺术,它们往往有商品的烙印,从而使艺术品的存在价值失去了原有的独立性和崇高性。但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艺术家开始以艺术即商品作为创作的主题。展示了艺术家对于消费文化的积极参与和关注,从而在后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尤其地显示出消费文化的合法性。艺术的自主性已经被消费文化重新地整合在由消费文化而制定的体系中。艺术的独立性逐渐在消亡,而是以商品的方式去接触艺术品。正如杜桑所说“将日常生活引入艺术的自主性,在当今艺术家的意识变体中就是将艺术的自主性转换为商业法规及其合法性”。(注:岛子著《后现代主义系谱》,重庆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242页。)对于消费社会来说,艺术品已经沦为可消费的商品了。也正因如此精英文化和消费文化的鸿沟才得以逐渐填平。

      在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后现代主义已经不同于现代主义及之前的文化艺术,它使得高雅艺术和通俗文化越来越模糊。人们在消费文化的社会中生存不得不依照消费文化的内在推动力关注我们的生活。这使得精英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精英文化作为少数人的艺术,一直封闭在象牙塔里。这显然是不符合后现代消费文化特征的。加上全球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必然使精英文化举步为艰,精英文化一次再一次被作为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家解构,再建构。自身也被作为工具为通俗文化进行服务。因此也产生了诸如:戏仿、反讽、挪用、复制等多种艺术形式。所以,自经典文化具有消费性开始,它们就无限制地被复制,摹拟,挪用,甚至被大批量的生产。这完全是对传统经典艺术的极端反判,因为现代主义及其之前艺术都是经过艺术家“精雕细凿”而成。而在消费文化下这一切都显得并不重要,无技巧性,平面性,无深度性完全地消解了艺术品的崇高。消费文化的理念在于要让一切事物都成为商品,当然也包括艺术品。这些文化现象的出现,毫无疑问受到了一些专业学者和理论批评家的强烈指责。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消费文化已经作为主流文化对于精英文化的冲击,艺术圈内对话语权的争斗将会愈演愈烈。

      另一方面,消费文化作为后现代文化艺术的产物是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为基础的,它具有明显的大众性特征。而这种“大众性特征”也决定了波普艺术的图像呈现方式。所以,了解文化的大众性对于我们认识波普艺术的图像来源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在英文中“波普”(pop)即有大众的含义,我们今天谈波普艺术,实际上也是谈大众艺术(至今,在西方对于大众文化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这里旨在以大众文化在波普艺术领域进行分析)。在今天,文化的大众性已经覆盖了我们生活的所有层面,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大众文化似乎在一夜之间成为最流行的时尚,许许多多的人开始追逐这种时尚,从流行歌曲,到各式各样的电视,电影;从影视明显到五花八门的书刊杂志,都让我们目不暇接。波普艺术在这样的消费文化背景中产生,它的基础必然是大众的物质需要,这种物质性使得波普艺术家将各种大众物象,如明星照,各种生活用品引入到艺术的殿堂。运用复制,挪用,戏拟等艺术创作手段来表述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消费社会所产生的各种文化心理现象。而使艺术品在创作形式上发生了根本变革。艺术家不但只能使用颜料在画布上作画,而且可以使用大量被艺术家观念化了的现成品(如图片、影像等),而此时的现成品作为媒介悄然变成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因而也产生了像装置这样的艺术样式。人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里,因为满足自身的消费需要而制作了各种各样的人工制品,这些人工制品已经充斥了整个人类的生活,它们的“大众性”随处可见,这给艺术家的创作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艺术家可以任意地使用这些“大众“物质,此时的波普艺术,从真正意义上成其为大众艺术,因为现成品(图片、影像等)的运用本身就从大众中来,又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反馈到大众中去。从而,我们可以论证,在这样一个消费时代,一切产品都可以成为人们满足自身欲望的需要,无怪乎会产生像安迪·沃霍尔的《坎贝尔浓汤灌头》,汉弥尔顿的《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非凡,如此有魅力》和利希腾斯坦的《女孩肖像》这样一系列经典的波普艺术作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