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重建与制度安排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不久前,某东亚国家发生了一件事:一位内阁部长仅仅因为不诚实,在自己负责的公务上说了个谎,立即被撤销了职务。在我们看来,这已是够严厉的惩处了。但事情没有完,他作为政府高级资深公务员退休后可享用的一笔丰厚的养老金,也随之被取消了。这位前部长此时可说是一文不名。

      说谎是道德问题;因说谎被撤职并取消养老金是这个国家的制度安排。道德建设与制度安排之间是不是应当有联系,应当有一种什么联系呢?社会学者孙立平的文章对此做了探讨。特予刊发,供大家参考。

       ——编者

      道德滑坡,原因何在

      近些年来,关于“道德滑坡”的问题不断引起热烈的讨论和争论。有人认为,近些年来道德的滑坡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其中一些人将这种道德滑坡现象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认为是市场经济造成了道德的倒退。另外一些人则坚决否认有所谓“道德滑坡”现象的存在。他们认为,那些慨叹世风不古的人是在用旧眼光来看待新问题。在他们看来,之所以会提出“道德滑坡”的问题,是因为这些人在用旧标准衡量新事物。

      我认为,在目前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在人物的道德伦理上,是确实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的。这个问题很难用道德的时代性和历史性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道德都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一是具有时代性的道德,二是超越时代的道德。比如,“偷盗是不道德的”,这样的道德价值标准,在任何时代都是可以通用的。因此,对于这样的一种事实,我们首先应当正视它,然后再讨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制止道德的滑坡,或实现人们所说的道德重建。

      对于目前严重存在的道德滑坡现象,有人将其归之于文化大革命对道德观念的破坏,有人将其说成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必然的结果。我认为,当务之急并不在于为这种现象追踪到一个根本的原因,而是需要分析一下造成道德滑坡的那些具体的因素或机制是什么。

      为了说明我们要讨论的问题,首先应当做出两个最基本的假定。一,应当承认,绝大多数的人在选择自己的行为的时候,是要对这种行为所要付出的代价和可能获得的收益进行计算的,只有在他认为收益可能会高于代价的时候,才可能选择这种行为。二,同时也应当承认,就绝大多数人而言,由于对于社会中的某些占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念的内化,在不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的情况下,是愿意做一些对他人有益的事情的。这既可能是出于一种自我需求的满足,也可能是出于某种已经内化的做人标准。这两个基本的假设尽管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人,但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应当是适用的。

      从这样的两个最基本的假设出发,我认为,造成当前道德滑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中的种种制度安排或不安排使得遵从道德的行为成本过高,而违反道德的行为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小。这样就加大了人们不遵从道德的可能性。

      让我们先举一个乘车排队的例子。在乘坐公共汽车时不排队而乱挤,是我们社会中的一个常见的景观。按照经济学家的话来说,这至少会造成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它不公平,晚来的身强力壮者先挤上了车,而先来的老弱病残者则成为牺牲者。二是它也不符合效率原则,因为蜂拥而上往往不如有秩序地排队上车上得快。因此可以说,乘车的时候不排队而乱挤的现象,是既不符合公平原则,也不符合效率原则的。

      既然如此,许多人为什么不排队而乱挤?为什么那么多的人选择了这种既不公平也无效率的行为?这里我们所关心的还不是那些缺少公德,或有挤车嗜好的那些人。任何社会中都会有这样的一些人,也许他们的天性就是如此。让人感兴趣是那些本来不愿挤车,甚至反感挤车,而最后自己也不得不挤车的人。他们为什么一面反感挤车,另一面自己也在挤车?是什么原因在推动着他们这样做?

      我们可以假设下述的情形:一个不想挤车的人去上班,当他走到车站的时候,公共汽车来了,人们正在往上挤。这时他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盘算:我要不要也挤上去?他进行盘算的最基本的根据是什么?不外乎是,下一班车要多长时间才能来,这期间又会有多少人等车,我下次能否上得去?一句话,我要用多长时间才能用不挤的方式坐上车。我们完全可以推论,如果他盘算的结果是五分钟或十分钟之后就能乘上车,他也许会等下去。如果他盘算的结果是还要等上一两个小时,那他就很可能会加入挤车的队伍。当然,这样的推论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人,但至少可以适用于大部分的人。

      如果我们用理论的语言来概括上述过程,就可以说,反感挤车的人之所以最后也加入挤车的行列,是因为排队的成本或代价太高。换言之,挤车的现象之所以普遍存在,并不是因为多数人有挤车的偏好,而是排队的成本太大。

      实际上,不仅挤车是如此。

      由此推之,一件符合社会公德的事情,或一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的成本如果太大,就会鼓励与之相背离的行为。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社会在为缺少见义勇为的英雄,在为世风日下而痛心疾首,然而却很少有人去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无论是见义勇为,还是对道德的遵守,都不是没有成本的。而当人们付出这样的成本的时候,他实际上面对着这样一种窘境:当他付出成本的时候,他实际上是在生产着一种公共物品,这种公共物品就是坏人受到惩罚,正义得到申张,社会秩序得到维护。社会秩序好转这种公共物品是可以使每个人受惠的,即每个人都是这种公共物品的消费者,而且其他的消费者都不用为此支付成本。为这种公共物品的生产支付成本的,只是那些见义勇为的英雄以及那些自觉地遵守道德的人们。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对于这个见义勇为的英雄来说,对于那些自觉地遵守道德的人们来说,其成本与收益是怎样的?如果在代价与收益的理性选择中找不到这样做的根据,这样的情形就必然出现:几乎每个人都愿意社会秩序处于良好的状态,但却很少有人愿意为此而付出较大的代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