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孝道新论

——兼论重建传统道德*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道德。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我国历史上很重视道德,提出了很多道德范畴,如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慈、悌、友、恭、贤、淑、诚、善、和、中、健、顺、俭、雅、勇、节、恕、宽等,都值得逐个研究。在众多的道德范畴中,孝道是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有必要重新认识。

      一、孝道是家政文化的根本

      早在商代就有了“孝”字,金文“孝”字字形象征着一个小孩托着老人,作服侍状,表现出家庭的人伦关系。汉代许慎在《说文》中云:“孝,善事父母者。”这是狭义的孝,指赡养父母。

      孝有广义,以孝敬父母为基点,还要孝敬祖父母、外祖父母、岳父母,以及伯、叔、姑、舅等所有亲属长辈;扩而大之,还要以善心对待邻里以及天下的所有老人;进而还要移小孝为大忠,报效国家和民族。不仅在衣食住行娱五个方面孝敬老人,还要尊重长辈的意志,努力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为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争得荣誉。

      在此之前,还没有人这样明确地划分,但已有各种论述,如《礼记·祭养》云:“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又云:“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用匮。”《孝经》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可见孝是分为不同层次的。

      孝的产生是处理家庭人伦关系的需要。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浓厚的血缘宗法成份。所谓宗法,就是以宗族为中心,按血缘远近区别嫡庶亲疏的法则。同一血缘关系的人,为了保证家族的安定和兴旺,需要相互爱护,各尽其责。父母有责任抚养、教育子女,子女应当尊重、照顾父母,于是就有了孝道。孝道就是孝的观念和行为。至迟在父系氏族社会,孝道就已产生,用以维系一夫一妻制家庭。

      到了阶级社会,孝道被强化,并且作为加强统治人民的思想工具。统治者一方面为了确定特权阶级的内部秩序,需要用孝道调整尊卑关系,避免“以下犯上”的情况;另一方面提倡庶民重孝,只要每个家庭尊卑有序,社会就会安定,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也就不容易冲突。因此,历代君主宣扬孝道,有一定的政治目的。《隋书·孝义传序》说得很清楚:“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万事之纲纪也。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顺者,其唯孝乎!然则,孝之为德至矣,其为道远矣,其化人深矣。故圣帝明王行之于四海,则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齐其明。诸侯卿大夫行之于国家,则永保其宗社,长守其禄位。匹夫匹妇行于闾阎,则播烈于当年,扬休名于千载。此皆资纯至以感物,故圣哲之所重。”这段话概括了封建社会推广孝道的原因。

      孔子是孝道的奠基者。孔子的学说以伦理学为主体,其伦理学以仁学为核心,以孝道为基础。《论语》多次论孝,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孝悌并称,不可偏废。第二,无违父母。第三,为父母守丧。第四,在家尽孝,在国必忠。

      孝道的权威经典是《孝经》,传闻是孔子及其门徒所作,此书列于儒家十三经之中。《孝经》不过二千字,但却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制定家规族法的总依据。《孝经》提出“人之行,莫大于孝。”“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强调了孝道在传统道德中的根本地位,并且把孝分为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要求人人遵守,不得违忤。

      农业型的民族最重视家庭政务。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政务包括人与人关系、家产、家风、家法等内容,这些内容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中华大文化中的子文化。中国传统家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祖孙同居、一姓一村或几个姓共一村、婚姻关系发生在一个不大的区域内。一般是三世同堂,有的是多世同堂。《宋史》记载李琳家族十五世同堂,史料中可考的有十九世同堂。所谓同堂,就是祖祖辈辈住在一起,不分家财,由家族中最尊重的长者处理事务。

      为了维系家族的发展,必须确立相应的家庭道德,家庭道德是建设家庭文化的重要内容。于是,人们在生活中提出父严、母慈、夫和、妻顺、兄敦、弟恭、子孝等道德范畴,其中以孝为最关键的道德。因为,子女不孝,则祖宗之制就会被忘却,父母之言就没有权威,家庭财产就难以维系,家庭礼仪就会混乱。所以,《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封建社会的家庭中以孝道教育为重点,绝非偶然。

      教育的“教”字,从字形看,与孝有关,甲骨文“教”字,左边是“孝”,右边是用手承受。可见孝的教育起源很早。《孟子·梁惠王》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说明上古的学校以孝道为教学内容。尽管儒家先师说:“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善者并非等于孝心,孝道有待后天培养。《明史·孝义传》说得很清楚:“孝悌之行,虽曰天性,岂不赖教化哉,自圣贤之道明,谊辟英君莫不汲汲以厚人伦、敦行义为正风俗之首务。”

      家庭的孝教育是从乳教开始,婴儿从小就要知道孝敬父母。童年的蒙学教材,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幼学琼林》、《幼学诗》,无不贯穿孝道。为了便于仿效,又有许多《孝子传》,从汉代刘向开始汇编,史不绝书,两千年树立了成千上万的孝子楷模,摘其“精华”,又有了《二十四孝》、《百孝图》之类的书。每个家族把尽孝作为首要的家规,现存的家训书,如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宋朝司马光的《家范》、元朝郑太和的《郑氏家范》、明朝方孝儒的《宗仪》、清朝孙奇逢的《孝友堂家规》、近代曾国藩的《家书》都以孝道为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