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内涵

作 者:
刘义 

作者简介:
刘义 兰州铁道学院社科部

原文出处:
兰州学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大力弘扬我们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是中国历史上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浩若烟海。大致地来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可以粗略地概括、梳理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是热爱祖国,不屈不挠反对外敌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我们中国人感受最深,最引以自豪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就深深地眷恋、热爱和卫护着养育自己的祖国母亲。每当祖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重关头,就会象三元里人民、义和团英烈们和东北抗日联军将士们那样,象屈原、文天祥、林则徐、吉鸿昌等民族英雄和先烈们那样,为保卫祖国,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斗。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千百年来已经形成了一种牢固的道德传统,锻造了一颗钢铁般坚强的“中国心”,铸就了一种为世界震服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它以一种特有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崇高的使命感、深切的责任感、无比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深厚的内动力,团结和动员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忠于祖国,报效祖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继续和发扬这种爱国主义传统美德,使之成为实现和维护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二是以民族、社会利益为重的高度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同爱国主义传统美德相一致,中国道德史上早已形成了对民族、社会高度负责并以民族、社会利益为重和为先的无私献身精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名句,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千百年来激励着有志之士和广大人民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奉献着自己的才智和力量。不仅如此,许多志士仁人还从对民族负责的高度,强调社会的进步和社会风气的转变,应当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如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原意中,就包含着这样的意思。他在《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中是这样说的:“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他是说,社会道德严重败坏的“亡天下”不同于“亡国”,要想保住国家,就必须先保住天下。而保天下则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在我们今天的环境中,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负”的含义作这样的理解和倡导,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整体精神。中国的传统道德,从《诗经》中提出“夙夜在公”,《书经·周官》提出“以公灭私民其允怀”,贾谊的《治安策》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等,都强调着一种“公忠”的道德原则和为国、为公的整体精神。正是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才出现了追求“廓然大公”的高尚境界的道德要求和忧国忧民的道德意识。如“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苏洵)。“位卑不敢忘忧国”(陆游)。“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等等。也正是从国家、整体利益的原则出发,在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对群体的关系上,中国传统道德强调“舍己从人”(《尚书·大禹谟》)、“先人而后己”(《礼记·坊记》)。当义与利相矛盾时,强调“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主张“义然后取”。这里所谓的“利”,主要是指个人的私利;“义”,一般来说主要是指坚持整体利益和反对自私自利的道德原则。从东西方道德传统的对比来看,强调个人服从国家和社会的整体精神,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和优点。

      四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中国人历来重视立志与奋斗。一旦立下鸿鹄大志,便要勤劳奋发。无论何等艰难困苦,也要孜孜不倦地追求;即使在逆境之中,也要锲而不舍地奋斗。这种愤发志气,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是一种传统美德。《周易·乾》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语句。荀子在《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而且按照中国的传统,刻苦磨炼应该是一种自觉精神。如孟子所说:“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在中国历史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祖逖刘琨闻鸡起舞;更有司马迁那样许许多多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优秀人才。我们要成就一番大事业,要完成空前宏伟的四化大业,更需要继承和发扬前人这种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传统美德。

      五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和人格尊严。这一名句,千百年来已成为一切有志之士崇尚的做人标准和独立人格精神,也因此而成为中华民族最典型的传统美德之一。多少人正是在这一精神的引导下,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表现了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和高尚德操。“富贵不能淫”,即“出淤泥而不染”,正道直行,正直廉洁,刚正不阿的独立人格。象范仲淹的不为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的道德境界;象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宁折不变,不事权贵的一身傲骨。“贫贱不能移”,穷不外偷,人穷志不短,这是中国人民历来奉行的做人的标准和生活准则。无论处于多么穷苦艰难的境地,无论有多大的利益诱惑,有志的中国人决不做丧失人格、国格之事。“威武不能屈”,这在千千万万的民族英雄身上和近现代亿万中国人民抗击外敌入侵,尤其是八年艰苦抗日的英雄业绩中体现得非常突出。岳飞“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的英雄气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也都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这种传统美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