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孙子兵法》中的伦理学思想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向兵 中国人民大学 张跃进 兰州大学数学系

原文出处:
科学·经济·社会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

      《孙子兵法》,以其丰富的内容,精辟的论断、深邃的哲理,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作战经验和军事理论,揭示了一些有关战争的客观规律,对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曾产生过巨大影响。2500多年来,历代兵家、学人对孙子思想进行了不曾间断的研究。人们已经认识到,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一些克敌制胜的基本军事原则,而且在于它所包含的谋略思想和领导统御艺术,广泛应用于政治斗争、经营管理、领导决策、体育竞争、外交谈判乃至于人生处世的诸多方面;亦包含着丰富的中国古代伦理学思想。

      在伦理思想方面,孙子与思想家孔子一样,也主张“厚爱其民”、“爱人”,讲求宗法道德规范。孙子高度重视“道”这一伦理学范畴的作用,把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同生共死,“上下同欲”即上下一心视为“道”,引为取胜之本;强调体恤士卒、仁以带兵,“文”(仁爱)、“武”(刑罚)并举;崇尚功利,把“利合于主”、“非利不动”视为军事抗争的一条重要原则;此外,在道德规范方面,他强调将帅应有“智”、“信”、“仁”、“勇”、“严”“五德”,“五德”皆备,方可为大将,这些“德目”,也正是中国古代传统伦理思想的一贯要求。总之,闪烁其间的古代伦理学思想,可谓较为系统,较为丰富、值得后人去体味,去研究,并加以借鉴。

      一、《孙子兵法》中包含着鲜明的以“安国全军、“厚爱其民”为核心的政治伦理思想。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是为统治阶级的政治伦理体系服务的。因而,《孙子兵法》虽然是军事著作,却包含着较为丰富的政治伦理观。

      在战争的意义问题上,《孙子·计篇》开宗明义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认为战争是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一定要认真对待,不可马虎从事;“安国保民”是用兵作战的根本目的,也是其最高价值。他在《火攻篇》中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主张对战争一定要审慎,一定要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来考虑作战问题,决不可以因国君或将帅一时愤怒而兴兵作战。“明君”、“良将”对国家命运一定要有高度的道德责任感和自觉精神。这种“慎战”思想乃是基于“安国全军”、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产生的,故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战争发生后,敌我双方谁胜谁负?孙子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来预测:“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计篇》)他把道义、天时、地利、将帅、法度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五项基本条件,而把“主教有道”之“道”列在首位。何为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生,可以与之死,而不畏危。”(同上)就是说,如果国君得人心,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战争就会取得胜利,否则,就会失败。他已认识到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

      在《作战篇》中,孙子论述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他认为出兵打仗要花费国家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拖久了会使国家贫穷,财政危机。他说:“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财,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又说:“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认为军队远征,长途运输就会使百姓贫困。军队驻地附近的物价飞涨,又会加重国家财政负担,国家财政枯竭就会向老百姓加重赋役。总之,既不利于国计,又不利于民生。因此,他从国家和民众的经济负担着想,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持久作战,反对长途运输,而主张速战速胜,主张在敌国就地解决粮草,主张用缴获来补给壮大自己。这同样是“安国保民”政治伦理观的体现。

      孙子还反复强调将帅要爱护士卒,关心部下,把“仁爱”作为将帅的“五德”之一,要求“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地形篇》),并要把“爱”与“严”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带好兵,打胜仗。在银崔山汉墓竹简《黄帝伐赤帝》篇中,孙子还赞扬黄帝,商汤和周武王顺乎民意,消灭暴君,战争之后又实行了“休民、艺谷、赦罪”的休养生息政策,所以“天下四面归之”,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孙子“爱民”、“仁义”之思想,可见一斑。

      因此,“安国全军”、“厚爱其民”是孙子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这种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具有积极意义。而且,较之同时代孔子的“仁政”、“爱人”的伦理思想,如出一辙,异曲同工,同样体现了春秋时代社会变革、伦理思想新旧更替过程中的一些鲜明特色。

      二、高度重视“道”的作用,把“上下同欲”之“道”引为取胜之本。

      “道”是先秦思想家使用最普遍、内涵最丰富的一个范畴。在《老子》一书中,“道”被看作是世界的本原,是最高的哲学范畴,有时又被赋予政治、伦理及认识论方面的意义。法家学派的著作中,“道”字的使用略与老庄同,只不过用作世界本原的意义较少,而用于政治、伦理和认识论方面较多。儒家很少在世界本原的意义上使用“道”字,但也赋予它十分丰富的内涵,或指正确的主张、行为、道理、方式方法,或指普遍原则,客观规律。《孙子兵法》中的“道”字也未超出这些涵义,总的说来有三重意思,一是指良好的政治、伦理原则,如“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二是指方法、行为,如“兵者,诡道也。”(《计篇》)但更多的是第三种情况,即用来指一种恒定的原则和客观规律,如“战道”、“败之道”,“上将之道”、“为客之道”、“安国之道”等。这些论述,也都带有一定的道德规范,伦理约束的色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