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道德规范的建构及其控制机制的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仁伟 刘杰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原文出处: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念的嬗变,在西方国家长期发展中,已经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启发和借鉴。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社会对道德的规范控制和系统机制,确保了社会结构的相对稳定和经济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西方传统道德的沦丧又迫使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保持清醒的认识,采取预先防范措施加以有效控制。

      一、市场与道德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瓦解传统道德的历史作用作了精辟的描述:“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1〕。 这一论断对于理解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的相关本质提供了重要的指南。市场经济作为西方社会的基本经济运行方式,必然会打破传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建构出与利害关系、现金交易、交换价值和贸易自由相适应的新道德体系。反之,道德作为市场经济的派生物,其存在价值则表现为维护和保证市场经济的运转。

      西方的市场经济对道德规范构成在三个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首先,市场决定着西方道德规范的缘起和基本态势变化。市场经济的形成和确立,是对封建制度的全面冲击。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准则得以摆脱神权、君权和等级服从的束缚,建立在人的理性要求之上的道德形态方得确立。自由竞争时期的道德态势表现出强烈的自发性和个体自在性。随着国家对市场的干预加强则导致了道德的自律性和社会规范的加强,个人的道德选择越来越受到社会的约束。

      其次,市场决定道德的主导价值取向。市场运行机制的基本要素是等价交换和自由竞争。反映在道德意识上,自由和平等、权利和义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取向。正如马克思所述:“劳动力的买和卖是在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的界限以内进行的,这个领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乐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2〕。

      再次,市场决定着个人利益构成道德的核心内涵。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提出,在与市场相适应的自由竞争条件下,“一个人愈努力并且愈能够寻求他自己的利益或保持他自己的存在,则他便愈有德性”〔3 〕18世纪功利主义道德学说的代表人物爱尔维修也认为:“利益支配着我们对于各种事物所下的判断”。〔4〕

      具体说来,在市场经济的规范和决定作用下,西方的传统道德具有个体性、自利性、多变性和分散性等本质属性。道德的个体性以个人主义为基础,个人被视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元素和道德的主体。所谓道德的社会规范是对个人道德行为的约束。道德的自利性实质是以利益为评判道德的准则。道德的多变性既与个人利益需要的变化有关,也受市场运行规则的制约。如堕胎曾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现在则日益被接受为合理现象。道德的分散性则表现为,不同的群体对同一行为的道德性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市场经济条件决定了西方道德观念的产生、取向和实质,同时建立在个人利益之上的自由、平等、博爱、正义等道德原则由于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对于市场经济的稳定和正常发展亦具有重要的反哺功能。换言之,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准则,必然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充分发挥着独特的价值层面的社会功能。其一,整合功能。道德与市场经济的相互适应延伸到社会结构中,形成了西方较为完善的市民社会形态。作为社会主体的每个个人都认同这种社会形态是符合自身利益的,因而也是符合道德要求的。对市民社会的认同感,使西方社会表面上是一盘散沙,但本质上却是一个整体。其二,协调功能。亦即“改善和创造良好的环境气氛和教育人们正确对待环境,以实现人的思想和环境之间的良好机制”。〔5 〕道德的协调功能是内在的,通过对人的行为的内在引导和调适以实现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自我调节,使人的行为与社会保持一致。其三,沟通功能。道德是可以沟通的,人与人之间道德的同质性加强了相互的理解和接受,从而保障了社会的稳定性。其四,教化功能。道德在西方社会本质上是个体性的,但它为社会大多数人接受后,客观上则具备了社会性,反过来对人起着培育或强化作用,进入这一社会的每一个人都会在主动或能动的教化的推动下接受这种社会化的道德准则。道德的上述功能,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历经了数百年时间才逐步形成的。

      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是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然而,道德在其实践中又具有社会性,个体性与社会性的无法调和的矛盾决定了西方道德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由于西方社会无法解决道德观念中的这一本质矛盾,几乎隔一段时期就会出现一次大规模的道德沦丧现象,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动荡。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刚刚摆脱封建道德束缚的西方各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走向极端化,被马克思称为“商品拜物教”或“货币拜物教”的利益至上观念成为新兴资产阶级的道德准则。这在英国著名的“圈地运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