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非常重视道德修养。古人认为“学”就是要学做“圣人”。荀子说:“学者,固学为圣人也。”〔1〕儒家的许多重要经典, 几乎都是围绕如何做圣人而立论的。特别是《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伦理学的专著。北宋的程颢、程颐以传孔孟之道统自诩,非常重视这四本经典。朱熹接续二程,认为“万理的精蕴都在圣贤书中”,“《大学》《中庸》《论》《孟》四书,道理灿然,人只是不去看。若理会得此四书,何书不可读?何理不可晓?”〔2〕为此,作《四书集注》,综合继承并发展了其中的伦理学说和道德修养方法,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程朱道德修养论的显著特点,一是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二是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强调道德的自律。三是提倡从“我”做起,反躬自省,严于律己,强调履行道德义务的动力在行为者自身。这些思想对道德修养具有普遍意义。 一、强调道德的实践 道德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不能离开社会实践。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实践”就是“力行”。知行关系,一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尽管历代思想家对知行关系的看法不完全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基本一致的,就是重视行。而他们所强调的“行”,主要是指道德实践。《尚书》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4 〕已露重行之端倪。从孔子到思孟学派都重行。荀子更提出“学至于行而止”的命题,认为“行”是“学”的目的和归宿。宋明时期,有主张“知先行后”的,有主张“行先知后”的,有主张“知行合一”的,但都强调行的重要。王廷相第一次提出“实践”这一范畴,指出“实践”就是“力行”。王夫之提出“行可以兼知,知不可以兼行”,认为行比知更具积极性、主动性、优越性。孙中山提出“行易知难”,目的是要克服革命者的畏难情绪,鼓励人们去行,仍是强调行的重要。纵观历史上这种重行思想对中国古代道德修养影响很大,尤其是程朱理学把道德修养作为认识的重要手段,更进一步突出了道德实践的地位。 从孔子开始就非常重视道德实践。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5〕孝、第、 信、仁,是封建社会最主要的道德规范,包括处理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两方面。把履行这些道德看得比学习文化知识更加重要,足见他对道德实践的重视。实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手段。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行,有时候学的本身就是一种行。如“学而时习之”的“习”也是一种行。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6〕。学诗是为了学会在官场上打交道(说话); 学礼是为了立身处世,都是用于实践。学得再好,不能用于实践也无用。“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7 〕对于道德修养来说,尤其是这样。仅懂得评论什么样的行为是道德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这还不够,重要的是身体力行。一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不是看他的理论,而是看他的社会行为所产生的道德效果。必要时,甚至不惜“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儒家特别强调为政者在道德实践中的带头作用。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出正人先要正己。“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8〕就是说,君子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 老百姓就会按仁的要求行动了;君子如果不遗弃亲戚故旧,老百姓也就厚道了。又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7〕《大学》说:“上老老,而民兴孝; 上长长,而民兴第;上恤孤,而民不倍。”“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道德,是为统治阶级长远利益服务的。统治者既然要求人民遵守本阶级的道德,自己理所当然要率先垂范。 宋代理学家在继承儒家重视道德实践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朱熹认为“为学”只有两件事,就是“理会”和“践行”。“理会”就是认识,认识是为了“践行”。他指出:“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9〕提出自古“无关门独坐底圣贤。 ”〔10〕他在《答胡广仲》中说:“盖古人由小学而进于大学,其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固已久矣。是以大学之序,特因小学已成之功,而以格物致知为始。”从小学的“洒扫应对进退”等最基本的礼节开始就是一种道德实践。“大学”的修养是接续“小学”,以“格物致知”为起点。什么是格物致知?按朱熹的意思,就是通过接触事物以求得事物之理。而且认为“一物不格,则缺了一物道理”,“一事不格,则缺了一事道理”,“一书不读,则缺了一书道理”,强调事事物物都要“格”它一番方可。通过认识事物之理来启发人所固有的道理伦理,这种格物致知,实际上就是一种道德实践。可见他始终坚持把道德实践放在首位。 强调道德实践,把道德放在首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放松了教育,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不少。社会上歪风邪气上升,正气不扬,人际关系冷漠,个人利己主义严重。事不关己,明哲保身。许多早已绝迹的社会丑恶现象又重新出现,且有日益漫延之势。更可忧虑的是某些领导者,至今仍未意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只顾经济效益,不管社会效益,以至在经营手段上无所不用其极,造成某些人道德沦丧,违法犯罪,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扰乱社会秩序,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着严重的破坏作用。 作为领导者,带头履行道德义务,在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建设中尤其重要。有些领导者口头上也挂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号召别人去学雷锋、孔繁森,可自己在行动上却寸利必争,处处为自己打算。甚至以权谋私,以势压人。口头上说要反腐倡廉,行动上却整天沉浸在吃喝玩乐之中。有的领导者在企业亏损,财政困难,甚至连职工的工资都发不出的情况下,却热衷于讲排场,摆阔气,严重脱离群众。办事要“回扣”,乃至索贿受贿,这样的人怎能领导人民去建设社会主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