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

作 者:

作者简介:
作者单位:安徽枞阳中学,246700

原文出处:
化学教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37
分类名称:中学化学教与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研究性学习重探究、重参与、重育人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堂中求得全面发展。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教育的革新,是对教学观念、方式乃至教学手段的变革,它应该贯穿和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化学教学也不例外,笔者在近几年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了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现作一反馈,敬请同仁指正。

      一、激趣—启动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可学。”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内动力,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造精神的原动力。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最为集中,最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思维方法的训练,最有利于能力的提高。“激趣—启动”就是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望和激情,启动学生的思维和创新动机,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创新教育铺设基石。

      在执教“氧化还原反应”时,以黑火药爆炸为例,其激趣的过程是:

      1.教学设计

      ①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焰火,当同学们沉浸在庆盛世佳节,赞祖国之美的喜悦中,问:我国有5000年文明史,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渊源流长,其中有哪四大发明?(答:指南针、造纸、印刷、黑火药。)

      ②黑火药为什么会爆炸,爆炸后产生什么有毒气体?(答:气体体积膨胀,SO[,2]等。)

      ③宋代诗人王安石《元日》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的佳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但为什么北京、上海等城市禁止节日燃放鞭炮?(答:防止环境污染。)

      ④方程式配平的依据是什么?(答:得失电子守恒原理。)

      2.教学目标

      介绍我国的四大发明,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达到以德激趣,以趣启智,在这里就运用了历史、数学、物理、环保等知识。

      在教学中,从卷帙纷繁、浩如烟海的中国古诗词中,采撷一些与化学相关的佳句用于课堂,使其知识性和人文性交相辉映,可激励学生在充满神奇与奥秘的化学知识宝库里不断追寻,启动了学生的主动激情。

      二、讨论—互动

      讨论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畅谈自己的看法,发现并提出新问题,师生间、生生间互相交流评价,交流中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能力。讨论的根本在于启发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因为敢于质疑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标志,是创造活动的萌芽。如“盐类的水解”的教学程序可设计如下:

      1.提出假设

      学生先根据初中学过的“2种盐溶液反应生成2种新盐”的知识,用类比思维方法可迅速写出:

      

      2.实验验证

      因学生急于想知道自己的论断是否“正确”,就马上让他们做上述2个实验,实验结果会使他们惊奇地观察到:的者有大量白色泡沫冲出,后者有大量红褐色沉淀析出。显然,前者生成了Al(OH)[,3]沉淀和CO[,2]气体,后者产生了Fe(OH)[,3]沉淀和CO[,2]气体,同学们会发现事实与自己的推测结论竟是大相径庭?!

      3.猜想讨论

      同学们顿时群情激昂,议论纷纷,并大胆尝

      知识矛盾的是为何都会有“大量泡沫产生”呢?趁这良好的愤悱状态,应及时点拨:碳酸铝、氯化铁、碳酸氢钠、硫酸钠各属于何种盐?其溶液中存在怎样的平衡?2种盐混合后,原平衡是否受影响?影响结果怎样?同学们稍加思索便豁然开朗了,此时可引导大家写出上述“双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真可谓:“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并提出讨论:什么情况下离子方程式的反应物加水?依据什么配平离子方程式较简便?

      4.小结归纳

      经过充分讨论争辩后,大家总结出3条规律:①部分强酸弱碱盐与弱酸强碱盐溶液混合后能发生强烈而彻底的“双水解”反应;②“双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反应物的书写应遵循“有氢无水,无氢加水”的原则;③“双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以“电荷守恒法”配平较为简捷。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既搞清了“双水解”反应的实质,又活跃了思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并使他们从中深刻领悟到感知、理解、掌握化学知识的方式和方法;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从无序到有序,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重视学法指导。充分体现了深化素质教育的方向:重过程、重发现、重探究和重育人的教学理念。

      三、点拨—促进

      “点拨—促进”是指学生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热烈讨论中,思维遇到了障碍和矛盾,教师要及时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维,突破难点,活跃思维,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创新发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点拨实际上是对学习主体的引导,对学习内因的点化,对学习动力的加速。教师在点拨中要注意相机诱导、因材施导、适时适度、点其要害、拨其迷障、画龙点睛、举一反三。语言要简明含蓄、有启发性、有回味、有利于学生再度创新。如硬水软化有个化学方程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