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近代中国先进思想家对传统宗法礼教价值观的批判在总体上仍是原体系内的批判;没有搞清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革命之关系,过于看重道德整肃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企求道德救国;对价值批判中的道德失范现象缺乏科学认识;在思想方法上始终未跳出“体”、“用”之争的模式。这些都为当代中国新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启示。 近代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结构性转变之中。许多志士仁人出于不同动机、从不同角度孜孜不倦探求某种新的价值思想,给后人留下珍贵的精神财富与思想材料。本文的旨趣是:通过对近代中国价值构建过程的理性沉思,探寻当代中国价值构建之要义。故,本文关注点主要不是近代中国价值构建之结果,而是其过程,不是其具体活动,而是其基本思路。至于近代史上的顽固守旧分子,由于其恪守封建传统道德,自然不在视野之内。 一、思想轨迹 中国古代社会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三纲五常为内容、礼治为核心的完整价值体系。到了鸦片战争以前,这个价值体系已成为严重禁锢人们思想的桎梏、束缚民族发展的枷锁。鸦片战争的炮火震惊了沉睡的古国,经过船坚炮利与大刀长矛的激烈较量之后,在几千年中形成的以礼治为核心的传统价值体系也开始遇到严重的挑战。这种挑战以外来文化入侵为形式,以两种不同发展程度的文明撞击为内容,以本民族一些惊醒、奋起批判的先进分子为主体。面对列强侵略、社会腐败、世风颓败、民不聊生实际,这些先进分子要求在变革既有的价值观念,以拯救民族与国民。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至洋务运动,列强用炮火打开中国大门,社会极度腐败,“人心惯于奢移,风俗习于游荡”[1],“道德废、功业薄、 气节丧、文章衰,礼义廉耻何物乎?不得而知。”[2] 社会存在两大积弊:人心“寐患”,人材“虚患”。当时的一些先进人物,忧心忡忡,奋起呐喊,提出“整肃道德”,要求建立新的价值观念以规范行为、调整关系、救国救民。不过,即便如龚自珍、魏源这样当时的激进批判主义者,也认为造成现实的原因是人欲横行,而竭力主张存天理去人欲。他们的批判,不过是要重新恢复传统礼教的权威与尊严,不过是对传统道德某些内容的延伸、深化。至于这个时期兴起的农民运动代表洪秀全尽管在形式上引进了西方基督教,提出了“平等”这一价值要求,简单排斥传统道德,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又固守封建礼教,这在他定都天京后尤为明显。这个时期的洋务运动者,虽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但目光却集中在西方的船坚炮利上,对其文化思想不屑一顾,只想“师夷长技以制夷”,将西方的科学技术拿来,嫁接到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母体上,尽管他们对传统道德也提出过某些批评,但这均是为了维护古老价值体系的存在与权威。因此,近代中国这一阶段价值批判的直接目的是恢复传统的权威。 戊戌维新运动及其以后一段时期,是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念较多引进、传播时期,是一些先进者试图用新兴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批判传统礼教的时期。康有为是中国近代第一位主张以人道主义批判并破除封建礼教的思想家。康有为接受了高度概括了西方近代资本主义价值观精髓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主张“人道主义”与“天赋人权”,他在《孟子微》中认为“人人独立,人人平等,人人自主,人人不相侵犯,人人交相亲爱,此为人类之公理”,“三纲五常”“皆失人道独立之义而损天赋人权之理者也”(《大同书》),要求破除级界、家界、形界等造成人间苦难的世界,即破除封建纲常等级宗法制度及其价值观念。他针对程朱“存天理,灭人欲”之要求,明确提出“免苦趋乐”、“以礼节欲”之思想。梁启超是中国近代首次公开而又明确提出“道德革命”口号的思想家。他通过比较系统地介绍霍布斯、笛卡儿、培根、斯宾诺莎、卢梭、斯宾塞、边沁、达尔文、康德与孟德斯鸠,提出“新民说”的国民道德改造论,尤其是他通过详细论述“利己”与“利他”、“独立”与“合群”、“自由”与“服从”等概念,否定封建礼教扼杀个性、侵犯个人利益的合理性。严复则通过对达尔文进化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与天赋人权论等思想介绍,明确提出了“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思想,批判封建纲常礼教;伦理道德;他认为要改变国民道德意识中的“奴性”,就应当用民主、自由、平等、博爱观念教育人们,以取代传统的封建家族宗法礼教,“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自由,故贵信果。东之教纲,故以教治天下,而守尊亲;尊亲,故薄信果。然其流弊之极,至于怀诈而欺,上下相遁,则忠孝之所存转不若信果者之多也。且彼西洋所以能使民皆若有深思至爱于其国与主,而赴公战如私仇者,则亦有道矣。”(《原强》)不仅如此,他还根据亚当·斯密、边沁等人的思想提出“开明自营”的主张,亮出了功利主义价值体系大旗。维新运动中以身殉义的谭嗣同,甲午战争后即意识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固然重要,但尤为重要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以改造中国。他提出了“仁——通——平等”的思想框架,猛烈抨击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及其纲常礼教,他主张人人平等,要求以朋友之伦改造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四伦,他认为封建纲常“名之所在,不惟关其口,使不敢冒言,乃并锢其心,使不敢涉想。”“三纲之慑人,足以破其胆而杀其灵魂。”(《仁学二》)喊出了“冲决封建伦常之网罗!”令时代震动的口号,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对传统封建纲常名教、伦理道德进行正面理论剖析。他所明确提出的“废君权、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纲领性口号,既是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汲收,也是后来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声,代表了中国近代历史大变动时期价值观念体系变化之大趋势。综观这一时期的几位思想家,其共同特点是试图用自由、平等、博爱的近代资产阶级价值体系,批判与取代三纲五常的旧道德价值体系。这个时期价值构建主要是立足于批判现实的拿来主义方式。